創業在美國/台灣藍染師的灣區擺攤人生

陳書瑤展示以手工縫製染色的台灣圖案,這款客製商品受到不少粉絲喜愛。(記者孫愛薇/攝影)
陳書瑤展示以手工縫製染色的台灣圖案,這款客製商品受到不少粉絲喜愛。(記者孫愛薇/攝影)

喜愛旅行的陳書瑤(Nina),在經過一段時間出國旅行、打工後,重新思考自己人生想要投入的行業。她從媽媽的手作染布裡找到了方向,一張一張透過自然色漂染的藍染布打開的瞬間,激起了陳書瑤對於藍染的熱情。她開始專研台灣傳統藍染工藝,並在2016年通過台灣國立工藝中心天然染織人才培訓計畫「單元二:天然染」課程結業,正式成為台灣傳統藍染師。2022年,陳書瑤隨同先生移民來到舊金山灣區,展開灣區擺攤人生。

2015年剛從英國打工度假回來的陳書瑤,對自己的人生歸零重整了一次。喜愛旅行的她,當時一直在尋找與思考有什麼工作可以不會因為「移動」而要重新開始,一份不需要靠學歷但也能自食其力,甚至是可以一邊旅行一邊做的工作。想要符合以上條件的工作,陳書瑤在媽媽的手工染布裡找到方向。

母親手作 以書法點綴

在陳書瑤小時候,母親孫雪嚴就開始做手作染布。在陳書瑤的記憶裡,媽媽製作的染布成品非常的美,不僅有抱枕還有布簾。孫雪嚴的染布作品常以書法作為點綴。雖然那時她的染布技術並不是傳統正確的方法,但成品已相當成熟。

後來一次機會中,母女倆一起去三峽旅遊體驗藍染布。在店內老闆的介紹中,才知道了什麼是藍染與植物染,也因此造就了陳書瑤前往南投的國立工藝研究中心研習的契機。

在陳書瑤成長歲月中,母親孫雪嚴在台北天母一帶開店做生意,到服飾店、茶藝館,卡拉OK、甚至小朋友畫畫班都有去展示,也在傳統市場裡擺攤過。陳書瑤談到跟隨母親到處做小生意的生活:「我一直以為那不是我要的人生,因為我媽媽很忙都不理我。但是現在卻是我嚮往的人生,可能不是百分百一樣,至少也有百分五十。」

最終陳書瑤從台灣國立工藝中心開啟她的藍染學習之路。她在中心上課的時候,老師不止教藍染,還有植物染,從自然染色中學習到生活中很多食用的食物、水果、植物都可以染色,藍染也是其中一種,藍染的染色方法跟穩定性更強,這些自然染色技術都是老祖宗的智慧,慢慢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藝。這些技術的背後也有許多台灣的故事,染色工藝都是人們從四面八方遷徙所傳承帶來的智慧結晶。

延續手藝 傳承年輕人

陳書瑤參加工藝中心人才培訓的那一年,錄取人平均年齡為35歲,是最年輕的一屆。因為中心決定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播種,希望在未來這些種子會繼續傳承這項手藝。陳書瑤說到:「在台灣,藍染圈子不算大,年輕人也不夠多,但每個人都很專精,至少讓這項傳統手藝在繼續的延續,也慢慢走出台灣自己的風格。」

台灣的藍染工藝早年因為產業工業化後,化學染取代了傳統植物染。台灣藍染工藝失傳了一陣子,隨後在1990年,慢慢被一群有志復興藍染工藝的師傅尋回並且流傳下來。陳書瑤說:「我覺得這個傳統技藝很重要,我對它很有熱情。」

「我就是想做一個傳統工藝師,這是一個具有專業的一技之長,而且我對這項工作與文化也備受感動,所以決定要一直做下去。」陳書瑤表述自己對於藍染工藝的熱情。她仍持續著向老師學習技術,每一年有機會就會回學校進修、學習新技法,然後練習染色技巧。

藍染的製作流程很繁瑣,染缸也無法大量染布,需要時常調色讓染缸休息,製作作品的速度完全無法和工廠流水線相比。產後的陳書瑤依舊自己搬運沉重的染缸與水桶,雙手也因此染上退不去的淡藍色:「我覺得這是我跟藍染之間的緣分。它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工序並不快速也不簡單,所以要持續做,依靠的是熱情。」

由於有先生的支持,陳書瑤從2017開始在不同國家擺市集。她在哪裡擺攤,先生就跟著她到哪裡,幫忙陳書瑤收東西、開車當司機,現在還兼當自己剛出生孩子的保母。

美麗自然的藍染布成品受到主流市集顧客的喜愛,陳書瑤每個月會參與兩場灣區藝術市集擺攤,一天平均就可賣掉10到15件作品,甚至有客戶要下單特別的訂製款。陳書瑤表示,雖然擺市集比較辛苦,但是可以接觸很多人,當作這是一種推廣台灣藍染給主流社會的方式,

在美創業 前置成本大

但在台灣跟在美國創業環境不太一樣,在台灣一開始不用花太多成本,只要把東西做好,作品準備好,報名市集錄取後,帶作品過去把現場佈置好,就已經可以開店創業。對於開店的前置作業成本來說壓力不算大。

在美國創業的市集租金只是一個位置。除了要準備所有陳列的商品外,現場的帳篷、桌子、椅子,都要小攤商自己花錢購買,每個攤位就像一個臨時店面。

一開始就要付出不少的成本,對陳書瑤有點壓力。美國地點跟地點之間較遠,只能開車前往,也因為需要開攤的東西太多了,也只能選擇開車載送。陳書瑤說:「不像在台灣我帶一個行李箱到處去擺攤,可以坐捷運,可以坐計程車,很輕鬆。」

第一次在美國參與市集的陳書瑤就慘遭大風來襲。她選擇在舊金山市區知名景點輪渡大廈(ferry building)參與市集,想到有許多遊客往來的市集,陳書瑤信心滿滿的帶了許多作品前來參加。沒想到遇到大風來襲:「那次擺攤是我有史以來遇過的風最大的一次。帳篷的負重因為廁所水流太少裝不滿,帳篷遇到超大風差點被吹走,桌上的耳環架也一直被吹倒,先生一邊幫我抓著帳篷,一邊幫忙安撫哭鬧的孩子,實在辛苦!」

整場市集參加下來,陳書瑤一邊忙碌著撿自己的商品,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幫忙刷信用卡,做生意。雖然風大時非常辛苦,但幸好還有主辦單位工作人員非常幫忙,替陳書瑤將負重袋的水裝滿,直到帳篷變得穩固。

在世界各地擺攤的陳書瑤從沒遇到這麼大的風,卻在舊金山灣區的第一場擺攤遇到,反觀兩邊其他的攤友,面對大風來襲都是老神在在的模樣,陳書瑤說到:「我告訴自己下次一定要準備好!」

擺市集是很靠天氣的行業,風太大不行,太熱太冷不行,下大雨也不行。陳書瑤表示:「但我還是很喜歡做市集,可以跟客人直接面對面,瞭解他們對我的作品、商品接受度,向客人傳達商品的知識,跟他們解釋我在做什麼,藍染怎麼來的,還可以認識攤友,大家分享訊息」

經過觀察市集一年,與半年實際跑攤經驗,陳書瑤分析,美國這邊很多大型市集會在室內舉辦。以天氣來說,加州差不多在11、12月都在室內設攤。然後1到3月是市集的休息月,夏日日照長則有許多戶外市集。

談到啟動資金部分,她說:「我在台灣的存款帶來加州灣區根本不算什麼,我只能在有限的資金裡做有限的事情。所有事情都自己來,從找市集、做網頁、做作品、等等。雖然在台灣也是如此,在灣區壓力比較大。」一人的創業模式,就是一人要做所有的事情,不充裕的資金運作下,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學著來做。

孩童體驗 種下新希望

剛迎來家中新生命的陳書瑤,不只在資金上調度緊張,時間上更加奔忙:「成為媽媽之後,時間對我來說是很奢侈的。要找時間去做工作上的事,雖然孩子現在白天會去托兒所,但是還有家事要做、要趕作品參加市集,而這些工作都在全家吃完晚餐、孩子入睡後再做,半夜繼續染布、上標籤、折燙衣服。」

在時間的壓縮下,她仍沒有放棄自己的藍染事業。或許這不只是一個事業,對陳書瑤而言更像是一個使命,促使她在各方面條件困乏時仍要繼續向前。

現在陳書瑤不只是在市集上推廣台灣藍染藝術,也帶領孩童體驗藍染的製作方式。用彈珠夾子甚至竹筷,最後綑上橡皮筋,經過幾次藍染浸泡的步驟後,打開就是圖一無二的藍染作品。將傳統的藍染工藝種子,種植在孩子們的心中,期待未來在其中也有一位藍染工藝師,繼續傳承這樣美麗的傳統藝術。

推廣傳播 原住民工藝

對於未來,陳書瑤希望有自己的花園可以種植自己的藍草,打造一個植物染與藍染用植物花園,將藍染工藝上推到原料種植研究。因為太喜歡傳統手工藝,希望還能向美國介紹台灣原住民的手工藝品,透過與部落的合作,可以復興傳統文化、增加部落的收入。也讓在海外的台灣人、美國人認識台灣原住民的工藝文化之美。

藍染工藝是一項耗費時間的技術。成品無法量產,染缸要一次一次的調整,布料只能手工一張一張去染,但對陳書瑤而言,在創業中最開心的時刻,就是染完打開布的瞬間,看到美麗的圖案是如此充滿生命力。她分享:「隨時提醒自己享受過程,要開心做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在工作與家庭生活達到平衡。」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布碌崙班森賀華裔學童在校被毆 動手家庭涉登門報復
紐約客談/天災頻發 紐約已非長久宜居之地
舒默率代表團抵上海 若成功會晤習近平 將為「拜習會」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