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太短視遭「疫情過濾器」清零?地方創生實力派反賺永續DNA

突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百工百業,部分依賴人流的地方創生工作者雖遭重創,卻也因濃密的在地連結,厚植自我定位。對此《林 事務所》創辦人林承毅接受《城市學》專訪時就提到,疫情儼然是一個「過濾器」,篩選出只想賺錢的團隊,讓名符其實的工作者生存、根留,並展現存活的強烈意志,深思自己未來或組織發展,透過轉型、調整、檢討再出發,持續活絡地方經濟與服務。

施政滿意度調查,地方創生成得分關鍵

疫情期間,深化地方創生發展也反映在縣市首長的滿意度。

根據《遠見雜誌》2022年施作的「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經歷疫情肆虐後,能看出各縣市對在地發展的付出,是否備受肯定。

以「觀光休閒」「經濟與就業」等2大面向來看,許多非六都縣市,其實表現的都較六都更強眼,包括擠進前段班的花蓮縣、屏東縣、嘉義縣、新竹市等,顯見地方政府近年投注的心力,成功引進國際大型企業進駐設廠、投資,但扶植自身發展,運用地方特色發展觀光事業或產品,才更能博得民眾好感。

林事務所提供。
林事務所提供。

例如嘉義縣府推動「地方創生與故宮文創計畫」,培訓人才結合故宮與在地元素,開發文創商品,是全國縣市中,第一個與故宮合作的文創計畫。

又屏東縣建立的首座「教育創新基地」,也期盼以教育翻轉恆春半島,打造青年人才的搖籃。

因此後疫情時代如何深耕在地,發展地方特色,不僅是地方創生工作者的關注焦點,也成地方政府的施政顯學。

疫情「是福也是禍」,真正落實永續發展的契機

其實,疫情迎來許多現實挑戰,對地方創生工作者而言,也帶來更多思考、沈澱的片刻。

林承毅坦言,疫情「是福也是禍」,雖仰賴人流帶來金流的工作者大幅減少收入,可許多團隊反而藉機冷靜下來,思考自己在地方創生的過程中,真正想得到什麼,進一步設定更長遠的目標,完善組織的整體發展。

林承毅提到,如果漂泊當地只是想賺錢,這時候,當然只能悻悻然離開「疫情就像過濾器,對地方創生而言是一種清零,適合在地的人才會留下來。」

林事務所提供。
林事務所提供。

此外,即便疫情嚴重衝擊餐飲業、旅宿業,但林承毅發現,期間有許多原本在外地工作的台灣人藉此返鄉,找尋自我並寄託情感,好比導遊回到台東開民宿,或在矽谷上班的設計師,重返台東家鄉改做瑜伽老師,為地方增添多元色彩,這些都是疫情下的意外收穫。

疫情重創觀光,反而拉升品質與價值

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也曾撰文提到,一次性或短期關係人口的到訪與消費,不是地方創生的內涵,疫情是給工作者一個深思的機會,營造因地制宜、與眾不同的品牌與特色,打造「產業DNA」,才能讓遊客一年來10次,而不是10年來一次。

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理事長蔡文宜同樣撰文,談論後疫情時期的旅遊業變得更為彈性,例如一群原本在世界各地玩透透的旅遊達人,只能待在台灣,為生存轉作國內旅遊,這些非傳統國旅業者,反而發掘出更多地方創生組織提供的體驗行程。

林事務所提供。
林事務所提供。

蔡文宜認為,台灣觀光產業在後疫情時期的各類服務提供者,能思考和在地文化與獨特體驗的地方創生組織合作,提升國內旅遊產品的價值,創造符合永續旅遊價值觀的內容。

儘管新冠肺炎是非預期性的事件,不過林承毅再次強調,地方創生工作者是否有深耕在地的心,透過疫情看得更清楚,創造「觀光」的淺碟式消費,與創造「交流」的深度理解依戀,2種行動截然不同。

因此他認為,不妨視疫情危機為「加速器」,培養預應「地方消滅」將至的能力,刺激創生團隊進行一場,屬於地方未來的「超前部署」。

2022創生塾 活動資訊  

學生的行動創造—創意與理想,成為影響社會的漣漪  
時間:10/25(二) 晚間19:30 ~ 21:30
地點:時報本舖(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
分享人:忽悠旅社 共同創辦人 張哲叡  X  微光盒子 共同創辦人 蕭羣諭

關係人的他鄉實踐—深耕在地,塑造地域品牌的行動力  
時間:11/22(二) 晚間19:30 ~ 21:30
地點:時報本舖(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
分享人:曬飛魚 執行長 廖韋翔  X  金瓜三號/坪感覺 共同創辦人 蔡威德

兼業者的流動創生—工作之餘,展開自己的多元志業
時間:12/29(四) 晚間19:30 ~ 21:30
地點:時報本舖(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
分享人:六庄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葉書維  X  嘉義台北二地移動者 黃麗庭

報名網址:https://is.gd/mwWz8f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城市學文章:
2022縣市長負評最低是他!台灣八大施政醫療滿意勝經濟不意外?
沒落溫泉鄉大翻身!日本熱海市做對了什麼?
瑞典的製鞋小鎮,怎麼靠藝術策展吸引觀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