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小聚NO.97] Nasdaq上市公司也與他們合作,邁特創新基地執行長剖析台灣硬體生態圈

台灣是硬體王國,擁有豐富的硬體生態圈、成熟的製成能力,但硬體新創卻在創業過程中屢屢碰壁。創業小聚第97場邀請邁特創新基地執行長戴憶帆,與大家分享硬體創業在台灣可能的困難與挑戰,以及相關資源、發展何在。

從自家產品服務開始介紹,邁特創新基地執行長戴憶帆分享他從業多年來,觀察到的台灣硬體生態圈優劣勢。
從自家產品服務開始介紹,邁特創新基地執行長戴憶帆分享他從業多年來,觀察到的台灣硬體生態圈優劣勢。

邁特創新基地是由創立於1986年的邁特電子所成立,邁特電子早期替宏碁等大廠代工,目前主要市場在歐洲,不只替新創公司服務,就連Acer、Alpha、Microchip、D-Link、ProdExport等公司也是他們的客戶。

2005年,離開Apple自行創業建立Ubiquiti的羅伯特・佩拉,在挑選合作廠商時找上了邁特電子。「當時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個人在做什麼,只知道這個年輕人很有魅力、很厲害。」邁特創新基地執行長戴憶帆說。

當時的羅伯特做了一個長距離高功耗的一個無線專案,沒想到六年以後,Ubiquiti從一個20人不到的公司在Nasdaq上市,成為一隻貨真價實的獨角獸。「因為羅伯特,我們意識到一個正確的風口有多重要,也開始思考該怎麼尋找下一個獨角獸。」戴憶帆說。目前,很多軟體大廠都在開發自己的硬體,並把硬體納入戰略布局的一部分。

You jump off a cliff and you assemble an airplane on the way down.

Reid Hoffman,Founder of LinkedIn

資金是最現實的問題。」戴憶帆引用LinkedIn共同創辦人Reid Hoffman的名言,指出這段話完全體現硬體創業的艱難之處。他說硬體跟軟體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要做出一個實體的東西就是要燒錢。此外,與軟體相比,硬體創業由於募資較難、產品從開發到上市的時間也更長。「但最難的其實還是跨領域整合。」戴憶帆表示,當人越專精於某個領域時,就越難了解其他領域的知識,且組織規模也一定程度影響硬體廠商製造及整合上的難度

面對這些困難,新創通常從Maker Space、加速器、群眾募資三種方式找出路。在實際走訪多間硬體加速器後,戴憶帆將硬體加速器的生態歸納出四個共通處:一、提供共享辦公室或在加速器裡建立ME/EE lab;二、提供工程師、PM、Framework支援;三、協助串接行銷資源,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帶領新創進入供應鏈。」

戴憶帆分析,硬體廠商進入供應鏈後,通常會經歷以下過程:
- 1.Chip Solution:平台選擇這決定了後面的整個開發流程,不可不慎。畢竟一選錯,可能整個開發就要重來,所有心血付諸東流。
- 2.Chip Agent:由於跟IC廠商拉產品原料不易,因此找代理商會是較好的作法。
- 3.Design House:不太可能有一間公司懂得所有的設計,這時候Design House就派上用場。
- 4.Certification Lab:不管是做什麼,基本上認證一定要做完商品才能賣。
- 5.Manufacturing:認證做完後,團隊不太可能自己量產,這時候就要找工廠。
- 6.Cloud Service:這算是另一個新形態的供應鏈,現在不管是做AWS或Agent,這都時做IoT一個逃不掉的部分。

軟體可以是Solo,但硬體一定是交響樂

戴憶帆表示,與軟體相比,硬體創業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後者要顧及、交涉的事情更多更雜。「軟體開發完成後,如果你夠強就可以開始販賣或上架;但硬體的話不可能有一間公司可以做所有的東西。開發完成只是你和你的供應商噩夢的開始。 回頭看看小米的例子,小米投資了90幾家公司,之所以能有4家脫穎而出成為獨角獸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小米的作法是先有供應鏈再去設計產品。」

最後,戴憶帆提醒成功的硬體創業成功基本上逃不過三點:擁有好點子、成功打造產品、將產品賣出。好的點子會跟著好的資金來源,加速器也會來找你;把產品做出來就牽涉的設計、供應鏈;最後是把它賣掉。這看起來很簡單,但要將這整個流程連起來其實有難度,加上以前硬體工廠基本上只負責第二環,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很多工廠在價值鏈上有盲點,因為他們看不見前面和後面的狀態,也不知道整個產業風險何在的原因。「硬體創業有其難度,但台灣是有其優勢能做這件事的。」

更多Meet創業小聚報導
硬體創業精實法則:「速度很關鍵,但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做了眼鏡之後又要搞無人機,硬體能幫 Snap 講出更好的故事嗎?
全球最大硬體加速器 HAX 累積 6 年的群募「硬」道理,教你如何告別失敗、避免拖延、杜絕仿冒
代工廠就像男女朋友,硬體募資不能忽略它
那些能夠活下來的智慧硬體,竟然存在不為人知的本質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