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倫專欄】習近平思想的真正根源

2023年,中國收視率第二高的電視頻道湖南衛視推出了一部名為《當馬克思遇見孔子》的連續劇。這種自負是字面意思:扮演兩位思想家的演員——穿著棕褐色長袍的孔子和穿著黑色西裝、戴著獅子白色假髮的卡爾·馬克思——在岳麓書院相遇,這是一所擁有千年歷史的學校,以發展儒家思想而聞名。哲學。在五個情節中,馬克思和孔子討論了政治的本質,得出了儒家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是相容的結論——或者馬克思可能潛意識地從儒家思想中汲取了他的理論。在一集中,馬克思指出他和他的同伴「共同致力於[政治]穩定」,並補充說「實際上,我自己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人」,這表明他的思想一直與中國傳統世界觀相和諧。拉納·米特 Rana Mitter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習近平思想的真正根源>( The Real Roots of Xi Jinping Thought)分析中國政治哲學家與現代性的長期鬥爭(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ers’ Long Struggle With Modernity)
今天的中國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
該系列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支持,是習近平主席重新建構國家意識形態認同的全面政治計劃的一部分。自2012年上任以來,習近平要求中國人民必須了解他對中國意識形態的解釋,他稱之為「習近平思想」。官僚、大亨和流行歌星都被要求支持;學生現在在學校學習;中共黨員必須使用定期傳達其戒律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習近平思想的關鍵是將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2023年10月,他宣稱今天的中國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
重新定義中國意識形態越來越迫切
隨著經濟成長放緩引發投資人的疑慮和國內民眾的不信任,習近平重新定義中國意識形態基礎的努力顯得越來越迫切。他所領導的國家的經濟實力遠比其政府形式更受尊重:中國現在已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贏得一席之地,但仍然是國際秩序中的一個積極參與者。讓習近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感到沮喪的是,西方國家將不願意接受中國的全球影響力,除非中國符合現代自由主義價值。但他對馬克思和孔子的綜合嘗試引起了國內外觀察家的困惑,甚至嘲笑。
過去一個世紀,中國共產主義思想家傾向認為,繁榮的未來需要與過去徹底決裂。尤其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普遍譴責儒家思想,認為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制度、儀式和回歸理想化的過去。毛澤東和其他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儒家思想在理論上與崇尚革命和永恆變革的馬克思主義不相容,而儒家思想對政治的實際影響使中國變得衰弱。在他們看來,儒家思想催生了一個垂死的官僚機構,無法適應現代性的挑戰。這種放棄在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得到了最終的體現,當時中國紅衛兵炸毀了這位哲學家的墳墓,然後在墓前懸掛了一具赤裸的屍體。
中國傳統思想找到有效的現代化路線圖
但在一個有著如此豐富歷史的國家抹去過去始終是一場鬥爭。對於中國思想家和一般中國人來說,似乎一直很重要的是,他們的國家應該被視為以源自公認的中國來源的方法來應對政治變革。儘管中國二十世紀早期的許多政治理論家譴責儒家思想,但其他思想家卻努力表明,中國不必模仿西方思想——無論是民族主義、自由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就能現代化。他們在中國傳統思想的範圍內找到了不同但可能有效的現代化路線圖。
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者王暉在其代表作《中國現代思想的興起》中,回歸了十九世紀末致力於重塑中國哲學的思想家。該書於 2004 年首次出版中文版,去年推出新英文版,由 Michael Gibbs Hill 指導下的幾位譯者共同完成。儘管譯文有 1000 多頁,但僅佔四卷本中文原著的一半多一點。王分析了中國千年歷史上的政治理論與更具體的治理問題之間的關聯。但他指出,「對現代中國的解釋無法迴避如何解釋」1644年至1912年統治中國的清朝的問題。王對晚清思想家的著作進行了深入探索,這意味著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確實推動了中國的發展。事實上,這並非源自於對儒家思想的全盤拒絕。中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出現的空間,可能正是因為這些晚期思想家試圖將儒家思想應用於現代性的挑戰。
中國思想一直是鐵板一塊的,容易突然破裂?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內容詳實,但希爾的精彩介紹有助於英語讀者定位。文本精彩地揭示了一個政治思想始終充滿活力和多元化的中國。這種情況與外部觀察家甚至一些中國歷史學家的典型看法不一致,他們認為中國思想一直是鐵板一塊的,容易突然破裂。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使習近平試圖綜合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思想的嘗試顯得不那麼難以置信。它有它的歷史;認真的思想家以前已經嘗試過。許多作家認為,習近平的「意識形態工作」與普通中國人沒有任何關係,也不可能有任何關係,他們越來越多地為物質問題而苦苦掙扎,例如支付巨額抵押貸款或為長輩提供醫療保健。王的書含蓄地表明,重新定義國家意識形態的努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這場危機。
但王的分析也揭示了中共的誤入歧途。該黨利用對經典的直接解讀和不允許批評的方式,用簡單粗暴的措辭來表達其新意識形態。在二十世紀之交主張儒家思想的相關性的思想家認為,這種相關性的關鍵是讓思想家辯論中國哲學的本質。
哲學家和國王
王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經常撰寫有關共產主義革命後時期的文章。作為1989年民主改革學生運動的參與者,他成為1990年代被其他人稱為中國「新左派」的主要成員。在2010年出版的《革命的終結》一書中,他批評了中國在1990年代轉向市場化的做法。
然而,在《中國思想的崛起》中, 王並沒有明確討論中國二十世紀動盪歷史的任何面向。毛澤東僅露面一次。在這部作品中,王更感興趣的是早期的中國思想家,他們已經與現代性帶來的挑戰進行了鬥爭,認為當中國發生變化時,它是透過利用內部資源來實現的。(後來的幾卷,沒有在希爾的版本中翻譯,確實進入了二十世紀初。)
晚清帝國的問題是一場世界觀危機
王的研究始於宋朝(960-1279)和明朝(1386-1644)時期的理學,這是一個在面對道教和佛教挑戰時採用傳統儒家思想的學派。當他討論清朝末年出現的一種想法時,他的分析在當代顯得最為突出。在清朝鼎盛時期,中國的人口翻了一番,並透過軍事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功,擴大了領土。歐洲人尋求購買和複製其獨特的藝術和瓷器。但到了十九世紀末,經濟衰退和鴉片戰爭敗給英國,使中國陷入了生存危機。在中國被迫與包括日本、俄羅斯和美國在內的一系列新興大國簽署屈辱性條約後,它似乎根本不適合在現代繁榮發展。
一個可能的結論是,中國傳統已經過時,必須拋棄,轉而採用西方思想,包括民族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王認為,困擾晚清帝國的問題不僅是其他國家相對中國獲得物質優勢的地緣政治問題。這是一場世界觀危機。學者們長期以來一直斷言,儒家思想應用於十九世紀中國政治的方式使中國變得僵化,無法與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等現代西方意識形態接觸。儒家思想對傳統的強調和對等級制度的尊重,證明了根深蒂固的、有時甚至是腐敗的官僚機構的合理性,這些官僚機構無法巧妙地應對外國入侵和內部叛亂,也無法維持足夠的稅收來維持安全和基礎設施。
十九世紀末,經濟衰退使中國陷入了生存危機。
但王也表示,這種停滯並不是儒家思想所固有的。事實上,儒家思想世界是廣闊而靈活的。儒家思想家常常喜歡接觸外國思想,將其吸收或綜合起來,使中國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十九世紀末,「新文」運動(之所以稱為新文運動,是因為它藉鑒了古代漢朝所開創的新文字所寫的文本)中的思想家們探索了重塑他們自己的儒家文化宇宙的方式。當面對西方思想時。
王認為,現代性並沒有帶給他們無法應付的挑戰,也沒有造成新舊之間的衝突。相反,新文思想家提出,將儒家的禮法或原則轉化為法律,可以實現這些原則與全球化和西方帝國主義提出的新要求的「大統一」。新文本思想家希望找到方法來抵制政府腐敗的破壞性影響。王描述了著名的新文思想家魏源如何挑戰中國領導人的假設,即儒家要求他們嚴格優先考慮中國內部產生的思想和戰略。他試圖消除「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區別。這使他能夠主張融合西方創新的軍事現代化,包括保衛中國邊境的新措施以及在中國南方建造造船廠和兵工廠。康有為等思想家發現了儒家思想中的現代化元素,認為適當的解釋顯示它具有與西方現代化思想的能量平行或符合的成分。康借鑒儒家理論,提出了「大同」的思想,即「大同」,即「天下萬物,無論大小、遠近,皆為一」的日子。
清末是個知識分子大活躍的時代
康認為持有儒家世界觀和倡導一個認為邊界毫無意義的世界沒​​有任何區別。他的建議為他贏得了影響力,他在 1898 年的戊戌變法運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該運動旨在推動中國走向類似於日本的君主立憲制。中國保守派統治者慈禧太后感到震驚,下令逮捕他並強迫他流亡。但他的想法並沒有消亡。清末是個知識分子大活躍的時代,中國思想家(其中一些流亡日本)繼續在一系列新期刊上辯論康的理論。
新文本思想家的立場可以說是使下一代對馬克思主義持開放態度。1925年,作家郭沫若在一篇短篇小說中寫下了馬克思「進文廟」的故事,部分啟發了湖南衛視的新連續劇。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核心人物劉少奇在 1939 年題為《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的文章中提到了共產主義的「美德」,這一措辭更多的是儒家思想而非唯物主義思想。
城市青年失業率高達 20% 或更高,城鄉不平等日益加劇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思想的興起》是一種歷史學術。但它對晚清知識界的描述卻為今日的中國帶來了鮮明的啟發。晚清思想家提出的核心主張之一是,中國不僅需要找到擺脫當時中國面臨的危機的出路,還需要將解決方案嵌入前現代的中國文化形式中。晚清思想家所面臨的處境或許與今日的中國絕無相似之處。他們寫作時,中國深陷財政危機,內部叛亂纏身;它的許多農村地區極度貧困,其主權因外國入侵和強加有偏見的條約而受到極大損害。中國現在擁有龐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其國家主權並沒有受到任何有意義的威脅。
但與當今許多崛起中的國家一樣,中國對世界的國際規範並沒有一種主人翁意識,這些規範主要是西方在二十世紀創建的。中國精英認為,這些規範及其普世主義知識前提在很大程度上是強加在中國身上的。儘管中國實力強大,但它卻越來越受到危機感的困擾。這種情緒部分是對物質環境的反應。目前估計中國城市青年失業率高達 20% 或更高,城鄉不平等日益加劇,其根源在於經濟。中國家庭現在在償還抵押貸款或應對醫療保健和退休金不足方面也遇到了困難。
中國年輕人表達了幻滅和不滿
然而,中國的失範感也是社會學的,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僅靠經濟修復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近一段時期經濟的驚人成長在中國公民中產生了一種自我概念:中國是一個勇敢的、正在崛起的大國,而身為中國人就意味著走在最前線。這種理解的核心現在正受到挑戰。中國驚人的成長軌跡似乎已經達到頂峰,不僅人們的銀行帳戶被掏空,他們的認同感也被掏空。
如今,許多中國專業人士常用「鬱悶」這個詞來形容自己。在承認心理健康問題被嚴重污名化的文化中,2020 年的一項全國調查中,3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經歷痛苦、焦慮或憂鬱。在社群媒體上,中國年輕人表達了幻滅和不滿,宣稱他們「躺平」或「腐爛」。COVID -19封鎖期削弱了人們對國家的信任。
越來越多的中國商界、學術界和媒體界的年輕專業人士面臨著令人困惑的限制。(例如,許多中國學生渴望出國留學,但許多人也被告知,如果他們這樣做,他們在中國官僚機構中的崛起將受到阻礙。) 隨著中國人口開始老化,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出國留學的成本照顧年邁的父母的擔子就落在了他們的肩上。
這些發展並沒有像晚清思想家那樣使中國的生活變得難以忍受。但他們確實讓人不滿意。中國或許能夠持續創造穩健的經濟成長。然而,「紮實但不引人注目」並不令人興奮。「弱小和脆弱」會更糟。
儒家思想優先考慮穩定和尊重權威
許多西方觀察家指出,日本是對中國的警告,當房地產泡沫破裂、一個國家進入老化時期時,會發生什麼事。然而,日本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全球經濟體,具有重要的區域作用,並被譽為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的地方之一。中國或許能效法日本的做法,調整國內經濟,創造新的服務業就業機會,並專注於老年人照護。
在這種背景下,習近平開始嘗試提出一種融合馬克思主義社會觀與儒家社會觀的全新意識形態就更有意義了。馬克思主義提倡自我批評,當應用於現實政治時往往會導致清洗。這些都是習近平希望在脆弱的政治時刻避免出現的現象。從表面上看,他的綜合似乎只是為了捍衛自己和政黨免受批評,因為儒家思想優先考慮穩定和尊重權威。
中國未來需要更加冷靜、可預測和穩定
如果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融合的真誠努力能夠取得進展,那麼允許中國同時持有兩種思想可能有助於解決這種失範現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預計未來將繼續受到巨大變化和劇烈對抗的影響,例如清潔能源轉型、美國霸權或自由國際秩序的挑戰。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世界觀可以容納這樣的觀點:中國未來需要更加冷靜、可預測和穩定,而直接的軍事對抗可能會損害中國自身的利益。
中國的政治思想仍然保持著活力和多樣性:它是一項正在進行中的工作。2019年,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家白同東出版了一本名為《反對政治平等》的書。儘管標題具有挑釁性,但該書是對自由主義的有力捍衛,認為某些形式的非民主統治,例如基於儒家價值觀的精英統治,可以比民主更好地維護自由價值。其他通常被認為是現實主義者的中國思想家也與古典思想作鬥爭。例如,國際關係學者閻學通在其 2011 年出版的《古代中國思想,現代中國力量》一書中,利用前現代中國思維來解釋當代全球秩序。
習近平綜合孔子和馬克思的努力並不是無效的
考慮到習近平所嘗試的綜合中國哲學幾個世紀以來的先例,奇怪的是他如此嚴重地依賴非常古老的資源。一部調和儒家思想與現代性的電視連續劇本來可以更長、更豐富:新文思想家康有為可能會討論孔子作為改革者的角色。特立獨行的二十世紀思想家梁漱溟本來可以與毛澤東辯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準確意義。事實上,這兩位思想家確實在 1946 年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但特別承認新文本思想家可能是危險的,因為他們重視內部辯論和思想多元化。
作為一種練習,習近平綜合孔子和馬克思的努力並不是無效的。然而,值得回味的是,王的中文原文是在2004年出版的。就在二十年前,中國的知識環境還很不同。學者可以更自由地辯論各種政治選擇,而媒體可能會發表更尖銳的政治評論。中國人的身分仍然是多重的,而不是單一的,當中國思想自由、有爭議、而不是封閉和貧瘠時,它總是對中國的繁榮做出最大貢獻。這是中國傳統的一個面向,今天的中共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