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倫特稿】女性科學家受到歧視?

對生命科學領域超過 200 萬篇論文的分析表明,引用中存在強烈的性別偏見:女性主要作者的論文在後續由男性主導的論文中比男性作者主導的論文獲得的引用要少1。這種模式在生命科學的許多子領域中都適用,包括那些性別代表性相對公平的子領域。阿尼爾·奧扎Anil Oza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Nature)的<引文顯示性別偏見——原因令人驚訝>( Citations show gender bias — and the reasons are surprising)指出,論文引用中的性別偏見在年輕科學家中不太常見,但它仍然在使女性研究不那麼引人注目的過程中發揮一定作用。(Gender bias in paper citations is less common among younger scientists, but it still plays a part in making women’s research less visible.)
女性科學家論文獲得的引用數量並沒有跟上
研究的作者表示,這種不平衡的部分原因是某些研究領域的性別專業化。但還有另一個因素在起作用——研究人員的導師、合著者和會議夥伴可能會分享他們的性別認同。這項研究於今年稍早發表在《研究政策》雜誌上。
現在,女性獲得了大部分生命科學博士學位,縮小了科學家數量上的性別差距。但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創新學者森·柴 (Sen Chai) 表示,女性科學家論文獲得的引用數量並沒有跟上,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想要了解「性別偏見如何隨時間變化」。該研究的合著者。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按主要作者的性別對 2002 年至 2017 年發表的生命科學論文進行了分類,他們將其定義為第一作者和最後作者。研究小組隨後分析了這些論文在後續研究中被引用的頻率。
科學合作對女性來說是不穩定的領域
作者發現了由男性科學家領導的論文存在偏見的證據:由男性領導的論文在男性領導的論文中獲得了更多的引用,而由女性領導的論文在女性領導的論文中獲得了更多的引用。這種偏見在年輕科學家中較弱。分析也發現,大部分偏見源自於某些子領域由一種性別主導的事實。但另一個因素是「性別同質性」:科學家的專業關係傾向於對自己的性別產生偏見。
為了確認性別偏見的根源,作者還將列出作者名字(性別資訊的潛在來源)的論文與沒有列出作者名字的論文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無論是否給出全名,引用偏差仍然存在,這表明除了直接歧視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看到這種性別偏見有所減少,但壞消息是性別同質性仍然存在,」柴說。“女性仍然傾向於更多地在女性工作的基礎上發展,而男性仍然傾向於更多地在男性工作的基礎上發展。”
科學孤島
提高科學領域性別平等的努力總體上側重於增加科學領域女性的數量,以及為女性科學家招募女性導師。但分析表明,後一種做法在各個領域造成了性別孤島。「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真正實現這兩個網路的整合,」柴說。
作者建議在科學會議的某些活動中隨機分配席位,他們希望這能使人們的專業網絡多樣化,進而使他們引用的作品多樣化。共同作者、中國廈門大學經濟學家周思凡表示,更加一體化的網路將促進知識的更好傳播,從而推動科學的發展。
渥太華大學跨學科學者 Gita Ghiasi 表示,這項新研究透過控制子領域等因素,很好地梳理出了同質性的影響,她也分析了性別同質性對引用的影響。她說,這項工作進一步證明引用存在偏見,因此「它們實際上加劇了我們在科學領域已經存在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