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定位雙循環 擴內需、促基建

《人民日報》25日在六版頭刊登大陸副總理劉鶴的文章,論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劉鶴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重要財經政策智囊,曾在2012年發表《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對於因應未來國際變局提出政策建議;當時,他就明確指出「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內需擋住2次金融海嘯

10月29日結束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十四五規畫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案,將劉鶴「以國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論述變成中共黨的政策;對於這項政策,劉鶴定位為「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

劉鶴指出,改革開放以後,大陸發揮勞動力、低成本等優勢,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發展模式,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了大陸經濟高速成長。

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國際環境出現結構性改變,劉鶴指出,金融海嘯後,全球市場收縮,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弱化;其次,近年來,西方主要國家民粹主義盛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第三,新冠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風險加大。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據劉鶴表示,大陸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以保持大陸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劉鶴強調,面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海嘯兩次大衝擊,大陸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效應對了外部風險。

對於外界擔心大陸可能重回鎖國的老路,劉鶴則澄清,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

內循環絕非自我封閉

在擴大內需救經濟的政策下,大陸在年底前加速重大基礎建設的進度,以交通建設為例,今年前三季完成2.51兆元人民幣投資,年增9.8%,增速創下近3年同期最高水平,其中第三季增速更達到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