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樂居鎮:美國唯一由華人建造的小鎮

中國勞工將加利福尼亞州中部從一片沼澤變成了農業重鎮,而在此過程中還建成了一個由華人經營的繁華小鎮,該鎮曾被稱為「加利福尼亞的蒙地卡羅」(Monte Carlo of California)。

在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以南50英里處,由內華達山脈的雨水匯聚而成的運河、沼澤和濕地形成了寧靜的加州三角洲。

多年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在薩克拉門托河沿岸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下來,但在遍布該地區的葡萄園和家庭農場之間,加州小鎮樂居鎮(Locke)在歷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它是美國唯一一個由華人為本族裔而開發的定居點。

樂居鎮狹窄的主街看起來更像是一條小巷。道路兩旁是有著百年歷史、帶有懸挑陽台的木質房屋。它們飽經滄桑,讓遊客彷彿穿越回了過去。這個現如今只有60人的社區曾是一個繁華的華人聚集地,學校、電影院、旅館和餐館林立。

如今,樂居鎮仍是北加州曾經遍布的華人農村定居點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仍有一些華人後裔在此居住和經商的地方。

這裏曾經的中文學校、寄宿公寓、賭場和男子協會現在都被作為博物館保存。參觀美國最後一個華人農村小鎮,可以讓你對中國移民的生活以及他們對新家園的文化影響有一個有趣的了解。

1848年,當加利福尼亞淘金熱的消息傳到中國時,成千上萬的中國探礦者蜂擁而至,希望在塞拉山麓發財致富。中國人稱加州為「金山」,在這裏取得了初步成功,但這引起其他心懷不滿的礦工試圖趕走他們。

1850年,加州針對中國探礦者開始徵收高額的外國礦工稅,他們很快就成為其他礦工暴力攻擊的目標。最終,許多華工轉而尋找其他機會,如務農和修建橫貫大陸鐵路。

金山步道

2022年,樂居鎮基金會(Locke Foundation)和加州三角洲早期華人居民的後裔為2.5英里長的金山步道(Gam Saan Trail)舉行了落成典禮。這條小道將亨尼格森蓮花公園(Hennigsen Lotus Park)與馬歇爾黃金髮現州立歷史公園(Marshall Gold Discovery State Historic Park)連接起來。

1861年的《加利福尼亞沼澤和溢流法案》(California Swamp and Overflow Act)允許土地所有者和私營公司在三角洲曾經荒蕪的沼澤地上排水,從而為農業發展鋪平道路。這一機遇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中國廣東地區的移民,他們在珠江三角洲的家鄉已經熟練掌握了排幹沼澤和修建堤壩的技術。

這些填河項目促使中國勞工在加利福尼亞三角洲建立了小型定居點。1860年至1880年間,華工排幹並開墾了驚人的8.8萬英畝的三角洲土地,在這裏留下了永久的印記,並幫助該地區轉變為今天的農業重鎮。

「華人對自己的工作感到無比自豪。」在三角洲地區長大的卡羅爾·李(Carol Lee;音譯)說。她在1960年代曾在樂居鎮的中文學校就讀,如今是樂居鎮基金會口述歷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該項目旨在向公眾宣傳該鎮的歷史遺產。

「我們並不擁有土地,但我們知道如何去做。我們來自珠江三角洲,知道如何開發堤壩和耕種土地。」

但與淘金熱時期所觸發的敵意類似,許多華裔農場工人很快就面臨白人的反對,指責他們搶走了自己的工作。面對日益高漲的憤怒和種族主義情緒,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歧視性法律,嚴厲限制華人的權利。

從1872年開始,加州通過了一系列法律,禁止華人擁有土地或獲得營業執照。隨後,美國政府於1882年頒布了《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該法案有效地阻止了華人的進一步移民和入籍,直到1943年才被廢除。1913年,加州通過了《外國人土地法》,明確禁止「不符合公民資格的外國人」擁有農業用地或持有三年以上的土地租約。

儘管有這些限制,華工們還是在樂居鎮以南一英里處的汪古魯(Walnut Grove)開發了一條繁華的唐人街。到1880年,這個有814人的小鎮上居住著100多名來自廣東四邑和中山籍的華人,還有一些日本移民。

然而,1915年10月7日的一場大火燒燬了該地區,數百戶家庭流離失所。

一批四邑華僑和日本人通過與地主簽訂租地協議,在汪古魯重建家園。然而,李炳(Lee Bing;音譯)並不在其中。

汪古魯

李炳又被稱為「查理」(Charlie),是汪古魯的一位富商,也是少數會講英語的中國移民之一。他在美國的頭七年賺了一大筆錢,1908年他在汪古魯建了一家賭場,之後又開設了第二家賭場、五金店、乾貨店、理髮店、台球廳和中藥店。但是,一場大火燒燬了李炳全部的七家生意。

火災發生後的第二天,以李炳為首的中山商人協會找到當地商人小喬治·洛克(George Locke Jr),希望就租賃他的土地達成協議。

在1912年已允許另外三家中國商人在他的地產上租地建房的洛克同意,再將另外九英畝土地租給中山商人,向他們收取每月5美元住宅用地、每月10美元商業用地的「地租」。這一君子協定持續了數年之久,因此,以前被稱為洛克港(Lockeport)的定居點後來被稱為樂居鎮。

樂居鎮的新中山居民很快就在他們的華人小天地裏建起了乾貨店、酒館、飯店以及賭場,隨後又在1915年至1917年間建起了45棟單層和雙層木結構建築。

由於居民無法擁有土地,他們將樂居鎮視為臨時住所,選擇了便宜的材料。因此,許多建築沒有粉刷,屋頂用金屬瓦楞板搭建而成。

「在我看來,它就像一個西部(邊境)小鎮。」樂居鎮基金會副主席朱國堡(Clarence Chu)說。今天,這個小鎮看起來和100年前幾乎一模一樣。

從1915年開始,數百名華工在樂居鎮定居,在附近的罐頭廠和當地的三角洲農場工作。然而,他們的貢獻不僅限於勞動。居民們建立了一所中文學校,大多數孩子在這裏學習書法和中文。

卡羅爾·李說:「這所學校不僅是一個教育場所,也是一個文化保護中心,確保下一代了解中國傳統。」

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鼎盛時期,樂居鎮曾是一個欣欣向榮且有獨特文化的小鎮,人口將近600人,其中大部分是華人。鎮上有一家華人擁有的電影院、六家餐館、九家雜貨店、一家酒店、多座寄宿公寓和一家麵粉廠。

《沙加緬度蜂報》(Sacramento Bee)曾稱該鎮為「加利福尼亞的蒙地卡羅」,因為這裏的非法賭場一直在自由經營,直到1951年被當局關閉。

樂居鎮遺產

1943年《排華法案》被廢除後,樂居鎮原有華人家庭的後代開始遷離,到附近的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如今,在樂居鎮的60名居民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華人。

然而,導演周敏認為,樂居鎮真正的遺產是「該鎮如何在歧視的陰影下成功地提供庇護,讓華人移民找到生存之道,並為三角洲做出貢獻」。周敏執導了新紀錄片《聲⾳:河⾕上的華裔⼥性》(Voices: Chinese Women of the Delta),其講述了華人女性如何幫助塑造加州三角洲的故事。

1960年代,樂居鎮的人口減少,但人口外流並沒有摧毀這個小鎮。「樂居鎮始終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地方。每個人都相互了解和尊重。鎮民之間的友好交往提供了一種社會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一直保留到今天。」卡羅爾·李說。 「一些離開的人又回來幫助重建小鎮」。

1990年,樂居鎮被列入美國國家歷史名勝(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美國內政部指出,「樂居鎮歷史區是美國最大、最完整的華裔農業農村社區範例」。

然而,與此同時,樂居鎮也面臨著嚴重的基礎設施問題。它的化糞池系統出現故障,華裔和新的非華裔居民仍然無法擁有他們的房屋和企業所在的土地。然而,2004年,薩克拉門托住房和振興局(Sacramento Housing and Revitalization Authority,SHRA)介入,買下土地對其進行了細分,對小鎮進行了重大修繕,並將其重新出售給居民。在該部門的幫助下,樂居鎮的最早一批居民及其後代終於獲得了他們世代居住的土地的所有權。

如今,樂居鎮的許多原始建築仍在使用。以前的賭場現在成為「大來博物館」(Dai Loy Museum),館內陳列著牌九、番攤和中國彩票等中國遊戲的賭桌以及許多歷史照片。以前的寄宿公寓現在也被闢為一個博物館,保存著20世紀初的工具、服飾和其他中國文物。

周崧學校(The Joe Shoong School House;音譯)舊址成為樂居鎮華文學校博物館,遊客可以看到100年前學生們使用的原始教室和課桌。

簡英會館博物館(Jan Ying Associate Building Museum;音譯)讓遊客一睹當時只對中山男性移民開放的社交俱樂部的風采。阿爾沃普斯(Al the Wops)是1934年在樂居鎮開設的第一家非華人餐館,其前身是李炳於1915年建造的一家餐館,現在仍然深受遊客和當地人歡迎。

近幾十年來,許多被樂居鎮獨特風情吸引的藝術家搬進了該鎮原始的木製房屋,並與為數不多的最早一批居民和後代結成了一個緊密聯繫的波西米亞社區。雖然小鎮平日裏並不熱鬧,但一到周末,遊客仍然絡繹不絕——其中許多人是經由河濱路(River Road)抵達的,該道路與薩克拉門托河平行,是三角洲地區最美的駕車路線之一。

「人們意識到樂居鎮的歷史意義。」樂居鎮基金會主席斯圖爾特·瓦特霍爾(Stuart Walthall)說。「樂居鎮是那些忍受過疏離、貧困和歧視,然後又走向繁榮的人們的遺產。 樂居鎮在不受歡迎的世界裏提供了一處避難所,我們應該為此而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