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零」仍然心驚驚?AI機器人當諮商師、陪你線上聊

心理諮商也能遠距進行?使用網路、視訊甚至是AI聊天機器人,都能為疫情下的「遠距心理諮商」提供不一樣的可能性。

5月中台灣疫情鵲起、警戒升了又降,歷經三個月在今(25)日終於首度「加零」,出現暌違多時的「零確診」。但你有多久不敢走向人群?遠距生活會不會讓心情不美麗?

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調查指出,疫情讓四成受訪者出現不良的心理或行為健康問題,其中包含30.9%的焦慮或憂鬱症狀,26.3%的創傷和壓力相關疾患症狀。

在台灣,根據「張老師基金會」統計,疫情初期尋求心理幫助的民眾,有高達七成都是35至50歲的社會中堅份子,因為經濟狀況受疫情影響,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8/10衛服部宣布,提供醫護人員每人六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也反映了疫情時代下的心理健康需求。

Unsplash by Erik Mclean
Unsplash by Erik Mclean

Unsplash by Erik Mclean

遠距諮商的三種類型

衛福部2019年底通過《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提供遠距諮商法源依據,而目前國內心理諮商與治療場所之中,已有四分之一符合遠距諮商規範,再加上新時代才有的網路與軟體協助,讓需求人士有更多選擇,目前遠距諮商大致可分為三類:

(1)真人線上訊息陪聊

「張老師基金會提供『六合一服務』,讓擁有不同需求的民眾,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心理支持,」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涂喜敏表示,除了線下的晤談輔導、付費心理諮商和心理勵志叢書以外,張老師也提供線上的電話與網路訊息輔導。

2020年疫情首度侵襲,面對實體互動停擺的狀況,張老師基金會開始積極利用各種遠距方式提供心理資源。包含與專業的心理教授和心理師合作,錄製影音的說書服務。

張老師基金會更將定期舉辦的講座改為線上辦理,並創立LINE社群分享演講資訊,目前已經形成1600人左右的龐大社群。甚至開發App「張老師文化」,把線上資源妥善整合在一起。

涂喜敏強調張老師服務的目的,不是在於對重度心理疾病患者「亡羊補牢」,而是「早期發現,防患未然」。讓心中有輕微不適的民眾,能透過各式各樣的免費線上資源,練習覺察自己的內心,找到心中的不健康。

(2)真人視訊諮商

國內在2017年新創的線上諮商平台「FarHugs 遠距抱抱」,能在線上預約合格的真人心理師進行視訊或圖文諮商。FarHugs的特色是心理師的選擇眾多,目前已和16家合格的心理治療所合作,提供高達174位專業人士進行諮商的機會,能依據民眾需求媒合到最適合的心理師。

線上諮商平台「FarHugs 遠距抱抱」。取自FarHugs官網
線上諮商平台「FarHugs 遠距抱抱」。取自FarHugs官網

線上諮商平台「FarHugs 遠距抱抱」。取自FarHugs官網

FarHugs執行長謝懿指出,2020年2月的第一波疫情開始,許多心理師和醫療人士開始關注遠距諮商平台。

而今年5月爆發的三級警戒,也使得更多民眾瀏覽FarHugs,成長高達20%,實際進行諮商的個案數也不斷增加。謝懿表示,平台的使用者年齡層以25-40歲左右的年輕族群最多,女性更占了65%以上。

除此之外,FarHugs也為企業提供服務,例如與南山人壽和康健人壽合作,降低企業在心理資源的選擇成本,讓員工能直接與心理師配對諮商,為居家上班的鬱悶感提供新的慰藉。

(3)AI機器人,全天候線上回應

凌晨3點時輾轉難眠,想抒發心中焦慮卻苦無對象。

這時AI聊天機器人就能派上用場,只要打字輸入當下的感受,它就能幫助使用者判斷情緒狀態,並提供後續的輔助資源,例如放鬆身心的方法,或是距離使用者最近的心理治療院所。

AI聊天機器人WoeBot讓你隨時都有對象可以分享心情。取自WoeBot臉書
AI聊天機器人WoeBot讓你隨時都有對象可以分享心情。取自WoeBot臉書

AI聊天機器人WoeBot讓你隨時都有對象可以分享心情。取自WoeBot臉書

國外較為知名的AI聊天機器人WoeBot,在2017年由史丹佛大學的Alison Darcy與AI專家共同創立。

Alison Darcy曾在6月向《紐約時報》提及,疫情期間WoeBot的每日使用量已達到數萬人之多,成長了整整一倍。目前WeBot只有英文版,提供免費使用,並在疫情期間得到JAZZ Venture Partners等公司投資9000萬美元。

心理師蘇益賢表示,雖然AI機器人是「假人」,但正因為這樣,有些不願與「真人」分享的事情,反而能藉此順利說出口。

心理師蘇益賢。取自蘇益賢linkedin
心理師蘇益賢。取自蘇益賢linkedin

心理師蘇益賢。取自蘇益賢linkedin

遠距諮商三大優勢

心理師蘇益賢指出,遠距諮商主要擁有三大優勢:

(1)不受距離限制

遠距諮商讓民眾更容易與心理師聯絡,不受距離的限制。例如習慣在台灣諮商的學子到了海外求學後,缺乏中文的諮商資源,只能找外國心理師練習「英聽」。利用遠距諮商的服務,就能用視訊和台灣的心理師保持聯繫。

(2)避開人群,降低焦慮

疫情讓你對於人多的地方感到焦慮嗎?心理師說,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社會焦慮」,長期待在家會讓人不習慣與人群接觸。透過遠距諮商的服務,可以不必出門忍受這些煎熬,也可以在舒適圈裡接受心理治療。

(3)和實體諮商相輔相成

實體諮商和網路諮商的關係,其實很像實體商家和網路電商,民眾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當心理諮商多了一種選擇的管道,就讓人們能更便利地取得相關資源。

疫情裡的新常態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樣貌,網路與軟體服務提供更多的諮商管道。蘇益賢心理師提醒,對於「回歸常態」抱著太多期望,可能反而會導致失望。不妨將居家的生活當作是一種練習,隨著環境的變化學習新技能,不斷適應「疫情裡的新常態」。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