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桃園活動走向世界!文化局長邱正生盼打造國際品牌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桃園市文化局九月份在市府大廳舉辦了「桃園文化浪潮展」,裡面有許多內容也羅列了文化局過去一年來所有工作的內容及施政成績,其中也展現文化局對於桃園文化發展「向下紮根、向上提升」的概念,《桃園電子報》專訪了文化局長邱正生,他談到地景藝術節、閩南文化節等活動,說明這想法最基本的就是要與社區連結並且嘗試要有成為國際品牌的可能性。
邱正生首先說明,「桃園文化浪潮展」看起來玲瑯滿目非常豐富也有很多主題的設定,事實上整個主軸就在貫穿「向下紮根、向上提升」這八字,不管是館所的管理、策展或文資的保存都要考慮到,向下紮根的部分,是要讓民眾了解、讓社區參與更多,是甚至讓學生們透過這些活動推廣更能受到文化教育的涵養。向上提升就是品牌化,桃園有那麼多的文化藝術活動、有那麼豐沛的藝文能量,可是要如何讓這城市所有民眾知道,甚至讓全台灣民眾、國際知道,這就有必要以一個品牌的思維去看待它,所以每年一樣在辦兒童藝術節、管樂節,一樣在辦各種展覽如地景藝術節、科技藝術節等等,我們要如何為這些塑造品牌定位,是否能有知名度或國際能見度,得到國際的肯定,這過程中就代表一個城市文化的提升,而這提升會帶給這城市民眾歸屬感和榮耀感。
以地景藝術節為例,邱正生表示,桃園第一屆辦的時候引進霍夫曼的「黃色小鴨」作品,是借用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來打響這活動的品牌,簡單說是名人指路、名人行銷,當然會很快把知名度拉起來,但這樣把知名度打響後,對於地景藝術節這品牌的內涵和策展論述還是遠遠不足的,這是一下子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就如同一齣戲劇,行銷時卡司很大,但劇本身是否吸引人這就有待市場考驗,這也就是地景藝術節有它本身的論述,跟其它展覽最大差異在必須跟這城市地景、人文、產業、歷史、自然環境互相呼應,所以每年地景藝術節的策展,應該思考它最內圈的地景藝術創作有沒有跟我們環境人文結合作討論,之後再決定要呈現什麼樣的作品,這些作品適合放在什麼樣的地方,這些作品當中有多少部分由藝術家與社區跟學校共同創作,在共創過程中大家就會對這作品有認同感、歸屬感。
邱正生表示,這次在龜山舉辦的地景藝術節,藝術家與龜山共創的作品有7、8件以上,每件都有1至2位藝術家帶著兩三個社區或學校,從說明會、老師帶著開工作坊,一起把成品做出來,後面還辦文化推廣活動,在這一系列的完整過程當中,所有參與的藝術家和社區彼此互相學習,認識龜山的地理人文,也讓大家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自己的環境,這是地景藝術節最核心的一環,這樣的作品很有內聚力和溝通力,但是可能這些作品不會像「黃色小鴨」那麼讓人感覺驚艷、壯觀,因此地景藝術節還會設計另外一系列的作品,會找國內或國外藝術家來參展,展出所謂亮點作品,這些亮點作品也是由藝術家在了解當地人文後量身創作的作品,或是這藝術家原有的作品剛好適合這次的環境紋理把它放進來。
邱正生表示,本屆的主題是「迴龜」,談的是龜山從農業開墾發展以來,到現在有機場捷運動線經過,外來人口的進住已經發展成為大台北地區民眾人來人往迴游的重要終結點,龜山有機捷A7、A8站、有華亞科學園區,有很多的人在這裏上班,不管是從雙北搬到龜山或從龜山去台北上下班,都是一種迴游的狀態,所以用「迴龜」這個題目是表示許多人從四面八方到龜山來,有許多不同層次的意義。再加上龜山本身的意涵,在創作過程中利用當地的五大坑地名做一些相關共創的作品,這次的「龜吉拉」就相當引起轟動,大家都覺得這作品非常理想,它的網路上聲量跟當初「黃色小鴨」不相上下,全台都很關注,包括一些網紅、雜誌、電子社群一直在分享,還主動下廣告,這作品與「黃色小鴨」不同的是,「黃色小鴨」是從國際級的作品移置過來,與地景的連結性比較少,除了可以在桃園的埤塘外,也可以在高雄愛河、香港維多莉亞港,它有國際的專屬性但沒有唯一性,可是「龜吉拉」是跟在地人文連結的唯一性。
邱正生表示,地景藝術節與地方是有多方面銜接的,除了「龜吉拉」外,這次在桃園酒廠,利用廠內7座高10米連在一起的糧倉,非常漂亮的工業廠房特殊建築,找了科技藝術團隊做了很棒的科技劇場光雕秀,這作品還採集了酒廠的酒香,釀製過程中酒液體滴漏下來的聲音等元素,創作出專屬龜山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無法複製的,整個展演完後大家只能從網路留存的檔案去回味,這就地景藝術節核心的精神。
邱正生說,地景藝術節如此,事實上每一個長期固定舉辦的活動也該如是,如此大家才會知道這些活動的核心價值和主張,就會突顯出它的品牌,文化局現在把過去每年辦的許多活動用這方式疏理出來、萃取出來,找到更好的定位,該向下紮根的要與社區作更緊密的結合,並作出它獨一無二的品牌力量。
邱正生另以閩南文化節為例,文化局內部也在不斷討論,每年閩南文化節辦這麼多活動,每個活動定位是不是該精準,或與在地連結要加強,如在桃園地區的體育大學一直有舞龍舞獅傳承的技藝團隊,既然是桃園很重要民俗技藝人才培育的一部分,可是有與閩南文化節連結嗎?於是從去年開始嘗試第一次辦舞龍舞獅競賽,今年則移到在龜山的壽山巖觀音寺舉行,體大與壽山巖觀音寺一個是國內體育教育最高學府,一個是地方重要信仰中心,而且壽山巖觀音寺長期以來熱心文化推廣,也長年支助體大的舞龍舞獅隊,所以做一個節不是只辦辦活動就好了,是要與在地關聯,因此決定在壽山巖觀音寺舉辦,由體大承辦舞龍舞獅團隊在壽山巖觀音寺交流競賽,以後就會固定在這個地點,不會再移來移去,這樣大家就會知道每年這地方就會有這活動,讓這活動在地方生根長大,最後成為國際盛事,如果每年閩南文化節龍獅大賽都在這裡辦,所有來自東北亞、東南亞、大陸的舞龍舞獅團隊就會知道桃園每年在這會辦國際龍獅大賽,它的獨特性和品牌才會出來,在地參與的人也會感到高興,得到市府的認可獲得更多的資源,這樣定錨定點品牌塑造才會有意義。除了龍獅大賽外,這次閩南藝術節的踩街活動結合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在那地方不斷形塑經營,也是同樣的道理。
邱正生表示,文化局向下紮根部份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這有很多面向,比如在眷村文化節裡與各眷村連結性很高,由各眷村來主辦,這是眷村文化節很核心的價值,另外如八德地區有很多馬祖的鄉親,文化局作了閩東語的教育活動、閩南文化節的閩南文化學堂也都是,乃至於在文化資產的部分,被指定的古蹟或文化資產建築也是要被推廣的,所以文化局整理了桃園文資的一百種玩法,舉辦各種文資展覽,這次結合地景藝術節就有在憲光二村舉辦龜山地區有價值的文資展,還有煤礦礦業展,讓大家認識到過去桃園的產業和文化,這些活動本身也許不是那麼龐大、宣傳力很大,但這是扎扎實實向下紮根的事,另外在土地公文化藝術節、大溪大禧與社區、陣頭、小學結合,綿綿密密的參與共創,其中大溪大禧未來還有創造品牌向上提升的概念,將在活動前期邀請各國駐台使節來大溪參訪,甚至邀請他們國家民間團體一起組隊走街,成為一個具有國際性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