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分享黃金標準碳信用認證稽核過程的二三事

實際參與小農種碳的長良里民接受VVB的訪問,說明種碳過程。圖左至右,邱垂泉,良質米產銷班第三班班長朱彥綸,李定倫,里長兼良質米產銷班第二班班長陳文華,朱小英等。(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大多數稽核認證過程都充滿了神秘的儀式感,而台灣小農種碳專案則基於黃金標準認證的公開透明和參與的原則,歡迎利益相關方共同見證,主動邀請相關者參加,讓減碳認證不再神秘,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加速減碳淨零的步伐。

國際認證中的許多專業術語,在日常語言中相當混亂,這對國際標準化、認證,無疑是非常大的障礙,特別是一大堆的英文縮寫,往往字同義不同,如果不問清楚,就會雞同鴨講,這也是許多人視認證審核為畏途,特別是減碳認證,更牽涉到層面廣泛的減碳活動,台灣小農種碳專案是如通過第一次專案設計validation和專案績效verification審查,在此盡可能用白話文說明一下此次的經驗。

減碳認證公開透明與公眾參與原則

這次審查活動特別感謝前農委會主委,也是在台灣在2015年最先發起千分之四倡議的曹啟鴻,以及前立法委員、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現任台灣食品安全及受害者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陳曼麗,同時也是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的利益相關者咨詢會議召集人親自前往花蓮玉里鎮長良里參與審核,並與VVB充分交流,並說明台灣政府和各界對於農業減碳和農民的支持。

現今國際上幾乎所有的管理系統,或是專案管理的審核,都是源自於ISO 9000的稽核(auditing),而稽核分為第一方:任何實施標準或方法學的組織內部對於符合性的稽核;第二方:顧客對組織的外部稽核;以及第三方:與第一、二方無利益衝突的公正機構進行的獨立稽核。原則上都必須按照ISO 19011的稽核標準的定義、流程進行。

2024年2月23日台灣小農種碳專案完成了現場查驗審核程序,認證程序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圖中自左至右:長良小農邱垂泉及夫人朱小英,陳曼麗,曹啟鴻,台東大學友善農漁業審認中心翁亦謙、黃少葦,專案開發經理方儉,大武山文教基金會黃麗霞,以及多面向投資公司曾志強等。(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而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 for Global Goals)國際減碳認證專案,與一般管理系統認證有幾點差異:

1.黃金標準是減碳標準的制定機構,下設認證機構SustainCERT,負責初步審查專案開發的設計文件,再由驗證機構VVB進行Validation & Verification。這相當於是三級審核的機制,與其他機構如Verra則是二級審核。

2.認證標的不只是管理系統的各項過程、風險管控的認證,還包括產品(減碳額度產生的碳信用 (carbon credit),即減碳專案在一段期間內減少了多少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在國內一般會講成「碳權」多少噸。

3.要進行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至少3項(SDG 13氣候行動為必要選項,再加至少2項目標)的量化績效認證。

4.認證後的V&V分成專案設計文件(Project Design Document)的Validation和專案產生績效(Performance)的Verification。在這裡V&V我必須用英文,因為中文翻譯非常不易理解,Validation是針對專案設計中的各項預估的方法學、公式、文件進行查核,是其來有自的,Verification即是對專案實施一段期間,是否按照專案設計的方法學內容實施,以及相關的歷史證據進行查核,再確認核發碳信用額度,之後由黃金標準確認額度後公開上市。

減碳認證過程相對更繁複嚴格

2月23日「台灣小農種碳專案」接受黃金標準指定的VVB賽寶認證進行現場專案設計文件Validation,同時也進行第一年績效的Verification,因為專案的設計文件已經在2023年2月經SustainCERT初步審核,在黃金標準登錄,並公告所有相關設計文件,VVB必須依照設計文件審核專案實施以及計算方式,是否符合方法學;另外實施一年後,比較基準線(2023年初的土壤有機碳百分率),和第一年專案實施後(2023年底到2024年初)的土壤有機碳百分率比較,計算土壤有機碳增加或減少,再按土壤密度、體積計算小農的田地中一年增加或減少有機碳的重量,再乘以44/12(二氧化碳分子量/碳原子量),即為土壤封存或流失的二氧化碳當量。

這是台灣第一次按國際方法學進行減碳的專案,沒有可以參考的標竿,只能按學者專家保守估計第公頃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碳額度,而此次初步計算、審核,似乎比原來保守估計值大了不少,未來還需要VVB和SustainCERT就各項證據的可信度來核定專案第一年的土壤碳封存量,公布後,就是公開市場上可交易的碳信用。

開發單位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則依合約以每噸碳信用10美元將碳信用自小農轉移到公司名下,再進行公開市場銷售碳信用,這還是一段很長的路,因為碳信用價格起伏不定,幸好「台灣小農種碳專案」有「努力小農App」資訊通訊工具(ICT)的協助,可以產生小農不可竄改的生產履歷日記,任何人都可以按App地圖索驥,看見小農,增加小農種碳活動的可信度、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這增加了小農種碳的碳信用的品質與價值。

這是一項至少為期10年的專案,這才是第一年,未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也會遭遇到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如天氣、病蟲害,以及小農本身變動因素。在開發種碳專案的2年中,最有趣的是走訪台灣各地的小農,了解農民的甘苦和目前農業的某些優勢與困境,主要的瓶頸在於小農的銷售和獲利能力,我相信國際減碳認證有助於相關產品的產銷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

減碳SDGs/ESG認證必須增加種碳小農的生活收入

未來除了碳信用額度的銷售可以為小農創造前所未有的獲利外,有SDGs量化認證的農產品,可以轉化為企業ESG,獲得到企業採購而獲利。因為這些SDGs量化認證也可以按國際環境社會認可和標章聯盟(ISEAL Alliance)的規定,將黃金標準認證標章附在產品上,資助或投資的企業或團體也可以獲得支持相關績效的證明,用於企業宣傳或延伸產品(如加工食品)上。

這兩年ISEAL在國際上積極推動增加小農的生活收入(living income)上,這也是聯合國推動「公正轉型」中具體且重要的利益,才能在氣候變遷下,人類行為、產業必須變革,弱勢族群在變革中不會被犧牲掉,必須未雨綢繆,考慮到他們實質的利益得到保障。相信這也是小農種碳專案的主要績效,甚至比減碳產生的碳信用額度更重要。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櫃姐、站務人員被性騷擾該用什麼法?新「性平三法」將上路 企業壓力大婦團講座邀約增3倍
國民黨新科立委總質詢首秀 牛煦庭、林沛祥、翁曉玲、羅廷瑋車輪戰陳建仁
臺南市文化局攜手家樂福共推臺南400 臺南古蹟限定滋味 限量上架全國家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