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氣候公正轉型下的農民生計

一場莫拉克風災,標高300多公尺的小林村一夜滅村,400多人成為河床沖刷下的冤魂,這是氣候災難,不必等到海平面升起,以農為主的小林村民今安在?(攝影/方儉)

自19世紀以來的現代社會變革,或是政治革命改朝換代,大多來自於思想意識的覺醒,不同陣營的勢力相互衝撞、對抗、質變、融合,再加上近30年網際網路以摩爾定率的速度興起,人類思潮的動態瞬息萬變,但這終將回歸到最基本的天、地、人三個元素。

氣候變遷無疑是目前人類文明所遇到最大且最棘手的問題,看似遠在天邊,卻又近在眼前,近年歷次巨大的氣候災難,讓最鐵齒的氣候懷疑論者也很難自圓其說;畢竟人類是在億萬年來,地球沒有那麼暴烈情況下的喘息時刻,偶然萌芽、茁長,自以為可以頂天立地了,但回顧地球46億年的歷史,經歷了5次可考的大滅絕,我們如何可以僥倖地生存經歷第6次大滅絕?就要靠現今人類的智慧與努力了。

國際公正轉型彷彿忘了農民?

2015年是一個轉捩點,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巴梨會議中決定了「2030全球永續發展目標」,其中納入了公正轉型(Justice Transition),作為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

2015年3月,國際工會聯合會(ITUC)發布了一份名為「氣候正義:死亡星球上沒有工作(FRONTLINES BRIEFING MARCH 2015 CLIMATE JUSTICE: THERE ARE NO JOBS ON A DEAD PLANET)」的前線簡報。這份簡報強調了氣候行動對工會的重要性,並呼籲實現工業轉型、綠色經濟中的優質工作以及確保「公正轉型」措施,以確保沒有人被遺留在後頭。他們指出: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全球問題,也是一個工會問題。工會在保護現有工作場所和產業的就業機會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需要在新興綠色經濟中組織優質的工作。此外,工會應該為確保「公平過渡」措施,以確保沒有人被拋在後頭而努力。

簡報強調:「我們知道,科學已經明確指出,如果不採取緊急且有野心的行動,本世紀我們將面臨4°C或更高的溫度上升,以及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經濟學家們也已經發表了看法,全球變暖造成的財務損失將遠遠超過之前的估計。全球人民希望政府處理導致氣候變化的污染問題。根據ITUC全球民意調查,73%的人希望政府采取更多措施限制導致氣候變化的污染。」

簡報呼籲,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氣候災害和極端天氣(颱風、洪水、干旱、火災、冰川融化、季節變化、對農業的威脅等)正在增加,並且正在傷害工人。例如,在美國,颶風桑迪使15萬名工人流離失所,2012年僅在新澤西州就減少了1.1萬名工人的就業。

畢竟,這是一份以工會角度和名義發出的報告,工人是比較有發言權、聲量的人群,他們很清楚生產一台售價千元美金的iPhone,他們才拿了幾塊美金,但還是微小的,但還是可以追溯的,到農民方面,則完全不靈了。

國際貿易工會聯合會發表的《死亡的星球沒有工作權》,揭開了在氣候變遷下的公正轉型全球運動。

公正轉型中農民的聲音在哪裡?

在傳統「士農工商」中,士(政府、知識分子)、商(工商業)則更掌握發聲的管道與實質影響力,在氣候變遷中掌控UNFCCC,IPCC的菁英,在官僚和跨國工商甚至軍工企業聯盟下,只是一些華而不實的外交辭令,無三小路用。

我也聽過瑞典氣候少女Greta Thunberg代表未來主人翁的沈痛呼籲,但是相較這4年來走訪台灣的小農,這群氣候受害第一線的人群而言,許多人只是隔岸觀火罷了。

近年台灣小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土地生產力的產值不如非農業的投機;例如種電每年每公頃坐收30-40萬元,誰會那麼辛苦去種田?一公頃的田種水稻,一年有35-36萬的收入已經很好了,扣掉成本,賺到手的,也就3-4萬,這還是年頭好的,如果年頭不好,去年兩個颱風,大部份的農民就是負收入。

少子化,農村農業機會少收入低,沒子女,或子女不願返鄉務農,不如把地賣了。農地工廠、別墅又是另一個的致命的吸引力。務農的不確定、不穩定收入,不如把農地脫手,數百萬乃至於千萬,落袋為安,豈不樂哉?

有些滿抱著理想,或是在城市走投無路,想種田,沒有田,沒有技能,或是退休後重歸田園,也會撞得滿頭包;我看到有人退休返鄉,第一年種得不錯,志得意滿,就投入更多的資金,第3、4年寸果不收,退休金也耗去一半,嚇得不敢再試。

也有想做農產品加工,投了金錢下去,但是務農的頂多會操作機器,還要務商,左支右絀,結果農產品也沒賣出去,買機器的錢都押在那裡,可能血本無回。

農民們看起來有車,有房,但熟悉後才知道,個個都有沈重的貸款,家家戶戶的耕耘機、收割機、烘乾機、碾米機,加起來都上千萬,需要靠貸款來支持;雖有政府補助,但長期而言,機器要保修、更換,還是一直負債。而他們賴以還債的是不穩定、不確定的農產品收入,一算下來,吃老本甚至不得不變賣土地的也不在少數。

當然還有很多一夕致富的「農發故事」,像是一克要1元以上的印加果、藜麥、…等故事,看得到,吃不到,有行無市,但是農民本錢下了,沒人收,賣不動,但市場價格擺在那裡,消費者對這些新興食品也佇足不前,畢竟沒有那麼多人會去買這些不是常吃常用的食物。

此外,在市場上更是一大堆的攔路虎,許多打著「小農直售」,其實是對岸通商的結果,這些人以低價進口,再包裝後高價出售,因為他們懂得銷售話術、管道,所以可以賺錢,而真實的台灣小農就成了墊背,等到消費者看到他們,買到他們的產品,台灣小農已經奄奄一息了。

至於政府,政府的補助、資源發放是系統性的,為了防弊,不可能因材施教或對症下藥,再加上防弊就會有層層的審查、文書作業,一般小農也很難被雨露皆霑,往往在公文往來中敗下陣來。

我個人是個自由市場的支持者,在自由市場中,每個人都必須競爭向上,優勝劣敗,物競天擇。如果有特殊的情況則屬社會福利的部分,如身心障礙,遭逢不幸等,否則不應成為某些人藉機躺平的藉口。

所有的問題源自不透明公開,無法追溯究責

但是我更重視自由市場的公平透明機制,我看今日糧農市場最大的問題是資訊不透明,不對等,就以近日蘇丹紅案來看,顯然是一個長久系統性的問題,這些食品都經過無數次的檢驗,但結果產地、來源、儲存、流向、回收、銷毀…都說不清楚,問題就出在哪個環結是透明的?

消費者無奈的選擇無條件信賴政府、打著英文字母的檢驗報告,到頭來提籃打水一場空,其源頭是既不公開透明,也不能追溯。

在花蓮玉里,被監察院調查的生薑開墾地,完全沒有水土保持,光天化日下仍肆意開發,而且大量使用農藥,如果消費者知道,還能安心買這些生薑嗎?可見真實溯源的重要。(攝影/方儉提供)

我們試圖用「台灣小農種碳專案」,藉由一套公開透明,公眾參與的國際標準、方法學,做一個實驗,因為農業碳權的產生,必須源自土地/土壤,以及農民實際耕作方式的改變,以及採樣計劃和檢測基準線和專案情境的土壤有機質,這些必須是真實,且可追溯的,缺一不可。未來如果再進行其他專案,也應如此。

這或許會有點麻煩,小農要記得在關鍵點拍照、打卡、上傳他們的重點工作,但這也形成了一個可以公開見證的透明的「產銷區塊鏈」,除了網路,任何人都可以實體去見證,有問題就提出來,大家一起改進、成長。

這最終是對小農有利的,他們的作業情形是最難得的「生產第一里路」資料包,往後面除非是自產自銷,進入成熟的經銷供應鏈,這些資料包就會跟著一直下去,其產地、生產者、時間、產量都可以一目了然,就算出了問題,也可以找出局部問題的部分,責任歸屬,而不致滅九族式的全部銷毀。

未來專案認證完成,種碳小農的產品將進入新的標示系統,他們的6項SDGs認證(包含減碳認證),都有脈絡可循,而最終消費者,不論是企業投資認購,或是消費者在超商、量販店買到,都知道自己花的錢有多少是真正進入生產這份農產品的小農身上。

最近一年參加ISEAL(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reditation and Labeling Alliance)主辦的Living Income Community of Practice的線上會議,深刻感受到各國小農的無助,我們必須藉助消耗最少的方式,只要做到每個最終消費者都能夠或可以知道食材來源,並知道他消費的錢有多少到農民手中,我相信,這離農民的生計增加,轉型正義就不遠了。

請支持台灣在地小農 -- 努力小農

真實.透明.可追溯的(true, transparent, traceable)農產品生命週期App

2022年10月努力小農2.0版發布,新增加「小農種碳」和其他農法認證的記錄模式,這也是目前全世界第一個為小農進行國際減碳認證的資訊平台。

消費者:想找真實認真工作的小農,請加入努力小農會員

小農:只要一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次生產日記的紀錄

小農種碳:這是國際自願性減碳專案,小農可以自願參與,獲得國際減碳和永續發展指標量化認證,行銷產品,小農參加認證完全免費。

========

努力小農App,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倡議,天地和氣有限公司出品,是一款免費提供小農和消費者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旨在讓小農有一個方便、容易記錄生產歷程的手機App,自行訂價、上架、銷售;消費者也可以輕鬆找到小農,觀察他們的工作紀錄,並直接向小農購買,或成為朋友。平台上的小農都經過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工作人員或義工的專程拜訪,確認無誤,杜絕虚假不實。

目前倡議「小農種碳」,依照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清潔發展機制和國際減碳認證機構的方法學,幫助小農進行農業減碳,並進行國際自願性減碳認證和碳信用的交易。

歡迎下載努力小農App,並登入註冊,支持在地小農

蘋果手機:https://reurl.cc/13NGmG

安卓手機:https://reurl.cc/97mRp8

歡迎您也加入努力小農的行動,請下載並註冊「努力小農App」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做自己很自私?會影響與他人的關係?臨床心理師教你如何真正「找自己」
長者防跌的守護妙招 防跌5撇步與「長者量六力」併用
日本央行利率政策會議前 華爾街大牌基金經理看漲日股與日圓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