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碳交易的關鍵角色:專案開發者

農業減碳,確保土壤有機質持續提升並維持的小農種碳專案,小農就像比特幣的「礦工」,但在赤炎炎的日頭下,比礦工還辛苦。(照片來源/玉里鎮長良里里長陳文華提供)

「碳交易」在台灣喊得漫天價響,但是我問了許多人,大家對於「專案開發者/專案開發商(Project Developer,簡稱PD),」卻是十分陌生,這將是未來台灣要將減碳、碳權商業化、市場化的一項重大缺損,未來若要全面展開,就應該進行專案開發商的培養及適當的規範。

有減碳專案開發才會有碳權

在國際碳權開發過程和市場上,有許多不同的角色,除了政府,以及政府的監管機關,也有授權認證機構,或自己設立的碳權認證機構(像國際自願減碳的Gold Stanadrad, Verra, ACR等),還有被認可的驗證機構(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Body, 簡稱VVB);除了這些碳權的監管認證角色外,碳權實際的發生者也是碳權開發專案的擁有者(Project Owner)專案開發者(PD),以及負責買賣的經紀交易(Trader),或是買家(Buyer),和最終抵換碳權的碳排放者(End User)。其間角色關係十分靈活,也相當複雜。當然也產生了很多的弊端。

8月台灣碳交易市場就要開始了,這些角色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關鍵角色,就是專案開發商,不論是過去的清潔發展機制的專案,或是今天國際自願減碳專案,在公開登錄文件中,登記的都是某個專案開發商的名字,未來想要交易碳權的源頭,也是直接與專案開發商聯絡。

在國際碳權認證市場中,專案開發者是每個減碳碳權的持有者代理人,經紀公司、買家或最終用戶都可以直接聯絡專案開發者。(照片來源/方儉提供)

要有專案開發者,才會有減碳專案

PD在國際減碳認證交易中扮演的是實際執行碳權開發的角色,PD必須對政策、法規、技術等非常了解,才能發揮它的角色功能,否則某一家公司,或是顧問公司很難全程打理碳的生命週期,一個碳權開發案,少則5年,多則20、30年,必須有專業機構負責。

清潔發展機制中專案開發者的工作:設計、執行和監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專案,還要找到適合的減碳的單位進行減碳專案,找認證機構申請註冊,聯絡驗證機構進行驗證(認證、驗證機構都有相關的資格、能力要求與規定)。專案開發商可以是私營公司、非政府組織、公共實體或不同行為者的財團,甚至也可以是個人。專案開發商必須遵守清潔發展機制的規則和程式,例如編寫項目設計書(Project Design Documents),向經認可的實體驗證專案,向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登記專案,查驗和核證排減量,以及發放和銷售經核證的減排單位。

專案開發商的角色有一些優點和缺點。一方面,專案開發商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的永續續發展、環境保護和減緩氣候變化做出貢獻,同時通過出售碳信用額獲得收入。專案開發商還可以從各種來源獲得資金和技術支援,例如多邊基金、雙邊機構、私人投資者或碳市場。另一方面,專案開發商面臨許多挑戰和風險,例如交易成本高、法規複雜和不確定、缺乏機構能力、政治不穩定、市場波動以及來自其他專案開發商的競爭。

然而這個重要的角色,在國際上並沒有資格限制,可說是相當自由,所以在減碳市場中專案開發者有些像虚擬貨幣比特幣的礦工「造幣者」角色,這是最辛苦也是最耗能,投資最多的工作,過去只要一個人一台電腦就可以「開礦」,如今競爭激烈,礦工就需要大投資、大電力才有可能,一個人一台電腦的時代早就過也。

公平公正公開知易行難

但是大家看重的都是區塊鏈造鏈的投資,以及炒幣的市場,因為只要買進賣出賺差價,就可以轉手賺數倍甚至數百倍的暴利,也可能暴跌導致傾家當產。

虚擬貨幣是一個電腦虚擬世界的位元bit產品,而碳權則是真實原子世界,現在也有人想把碳權轉成碳幣,進行交易,這還是像「隔空㧓藥」般不太現實。但是從網路、媒體上,大家還是喜歡把討論焦點集中在如何以碳匯/炒碳匯賺錢上。

這就像今天食品市場,農民是最基層、最辛苦在土地上開墾、培養土質,還要在烈日下耕作,灌溉,施肥,採收,或者還要初級加工,但是收入、利益卻是最低的,經過盤商,通路到消費者手中,後段通路就獲取了售價的40-50%的收入,盤商拿走30-40%,只有留10%-20%給農民。在這樣的利益分配結構下,怎麼可能在地狹人稠的台灣有好的糧食供應環境?

碳權也是如此,過去CDM由於濫發碳權,導致系統失靈、崩潰,其中不良專案開發商的貢獻最大,從2007、2008年一噸30多歐元,跳到現在只有1、2毛錢,也不能作為歐盟ETS的交易,這也導致上億噸的碳權、碳匯在那些想炒作的人手中。

只要有市場就會有投機炒作的可能,未來要趨吉避凶,就必須將碳權交易過程公開透明,可以追溯到每一噸碳權的來源、產生方式和業主,並且適當的分配給碳權的最初生產者,才能鼓勵優質的碳權供應者。

任何一個政策、法規要成功,必須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未來台灣要建立碳交易市場,也不能違反這些原則,同時更要注意到專業倫理,以及避免各角色的利益衝突,才能維護公共利益。說得容易,要做到實在很難。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白衣筆記》沃草的教育部性別平等新增規範
醫:高溫戶外工作必知這5大「熱急症」 避免抽搐或昏迷
日韓台股飆漲 上海A股獨憔悴 中國經濟已經揭開失落10年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