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讓孩子們去學習解決剩食的問題吧

很多人都不曾面對集體的廚餘問題,如果不能面對面題,就不可能解決問題。(攝影/方儉)

每隔一段時間,營養午餐食安、剩食的問題就會上一次新聞版面,然後又船過水無痕,似乎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民以食為天,不論AI再發達,人還是要吃飯的,如果「食」的問題無法解決,正是教育失敗的表徵。當然學校、學政當局都不願意承認這些不太好的事實,當然也不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民間團體、專家甚至主張立「營養午餐專法」,前段時間,他們不是才立了《食農教育法》,結果除了綁了些政府預算資源,又會有什麼績效(KPI)出來?

中國杭州的六年級小學生「小孩哥」一年前在Bilibili上發起「食堂起義」的影片,抗議學校的午餐是「養牲畜」,不出意外的,就被各方「關切」,包括他父親工作的單位也要求他父親去「開導兒子」,起義失敗。這段故事,最近反而在簡體中文版的網路上發酵,引起一陣波瀾,但問題也沒解決。

中國小學生「小孩哥」所遇到的問題,正是父權社會下,小孩的意見無法獲得大人就事論事討論,所以他說「交流去交流個蛋」。媒體現在炒作報導,卻是一年前他所發的影片,他也批評媒體記者不長進。

中、小學生吃什麼,該怎麼吃,相信是古今中外的一道難題,我相信要找到解方,應該去問問學生,並讓他們面對問題,了解問題的根源,相互妥協,討論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具體實施,才能產生讓大多數人滿意的結果。

垃圾問題一直是台灣揮之不去的夢饜,廚餘只是其中的一個問題,但關係到食安、學生營養,以及後續去處,養豬的防疫問題,是否會變成餿水油的問題。(圖片來源/方儉)

我們的環境、食農教育永續從國民中、小學開始,但是仍是法令、上到下的父權思維價值體系,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幫助他們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圖片來源/方儉)

美國品質學會在1987年開始推動兒童品質教育,在2001年阿拉斯加的小學得到美國國家品質獎,解決學生在餐廳遇到的問題。(圖片來源/美國品質學會 Quality Digest)

學校午餐是弱勢學童一天中重要的一餐

這使我想到20多年前在美國品質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工作期間,在2002年的美國國家品質獎得獎的小學,是美國阿拉斯加Chugach學區的小學(目前才370名學生,和30名教職員),即以自助餐廳作為學校品質改善的目標,由學生主導、發動的作品,期間經過一年的訓練、討論、實施、修改,而達成了目標。

美國的小學午餐是非常重要的一餐,不要以為全美國都很富裕,美國也有很多偏遠貧困區的兒童,一天只有在學校的午餐得到一頓像樣的餐食(dicent meal),來補足正在發育的兒童身心發展所需的營養,所以許多學校不論天氣如何,都堅持維持午餐供應,以確保學區內的學童營養供應。

然而像全球所有地區的學校供餐,都存在類似,卻不同的問題,美國品質學會Koalaty Kid計劃,從1987年開始,針對中、小學校進行一系列的品質提升運動,試圖使用品質工具,來解決學校中學生發生的問題。沒想到效果比成人的品質教育還更好,因為學生之間相對單純,沒有階級從屬,較少的利益衝突,能說真話,才能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品質工具箱(Quality Tool Box)」其實是很簡單的方法,要觀察、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找出原因,再尋求預防、預測不良品質的事件或產品,就可以節約成本,增加滿意度。

使用的過程大致如下:(會因為各種事件而不同)

1.討論共同認知的流程圖。學生學習簡單的流程圖,一起畫出進入餐廳到出餐廳的流程、階段、步驟,再找出在這流程中出現問題的階段或步驟;

2.建立問題分類、序排列的親和圖。使用「親和圖(Affinity Diagram)」讓學生把各種問題羅列出來,再進行問題的分類;

3.尋找問題根源的魚骨圖。再利用「魚骨圖」把問題的原因分類找出來,展開人員、設備、材料、方法、環境等方面的問題源頭,找出失效的根源,是系統性的,還是個別性的問題,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

4.分析助力與阻力的「力場圖」。再用「力場圖(Force Field)」分析各種造成失效原因,和消除失效原因的力量,並討論出如何加強成功的力量,和消除減緩失效的力量;

5.團隊實施工作的甘特圖。「甘特圖(Gantt Chart)」則是用來討論如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優先順序和從屬關係),負責人,以及需要的資源和準備工作),並安排時間,做成工作表。

用開放的討論,學生解決學校餐廳的各種問題

我依稀記得,學生解決餐廳的秩序、噪音、食物品味(包括剩食)的問題。原來他們是各年級一起進入自助餐廳吃飯,由於年級不同,吃的伙食卻相同,大家排隊盛飯菜,十分混亂,甚至發生推擠、打架,以及滑倒事件,吃飯時大家都很緊張,學生擁擠,十分吵鬧,不能好好吃飯,食物口味喜好不同,也造成食物一搶而空,或無人問津而浪費。這些問題是每天發生的,顯然是系統性的問題。

學生開會討論,把各班級到個人的用餐過程的流程圖畫出來,大家在流程圖中找到問題,以剩食而言,他們找出了哪些菜剩的最多(像花椰菜),哪些菜不夠分配(像炸雞腿),由負責營養配菜的老師說明,哪些食物的養分是什麼,以及價格如何,找出學生能夠接受的滿足營養條件下的菜譜,並定期更換;或許菜的內容沒有改變,但是烹煮方式、調味,以及出菜的頻率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改變,並進行滾動式的修正,就讓學生的營養平衡,食物不致剩下來。

原來吵鬧喧囂的餐廳也獲得改善,他們讓高年級的先用餐,他們動作快,吃得比較快,吃完跑去玩,低年級的動作慢,吃得慢,就後面再吃,同時供應的菜色也與高年級不同,因為年齡也有口味要求的差異。

這個例子說明了幾件事:

1.凡是公眾事務,應該經過開放的討論,形成共識後,才能解決問題。

2.開放討論必須由利害相關人共同討論,並從最基本的程序逐步進入。

3.開放討論必須基於事實,找到問題,針對問題,而不是漫無目標的各說各話。

4.要有限制因素,例如午餐的營養條件、學校的預算、用餐時間與空間等,必須在這些條件下進行討論。

5.要使用簡單的品質工具,作為討論的依據,否則沒有討論的方法,就難以有好的結果。

6.在討論中,就會知道問題/失效的過程和原因,才能找到消除原因的方法,這也是從問題的源頭解決策略。

7.結論要能執行,而且定好時間目標,以及負責的人,要做什麼事。

8.改善不是一蹴可即,需要一段時間逐步改進,進行後如果有成效,仍要定期審視是不是有問題,再進行調整、解決,最好能夠防微杜漸。

或許今天的立法院也需要一些品質提升的運動,光是《立法委員職權行使法》的「國會改革法案」都會變成各說各話,各自動員群眾比力氣、比聲量,成為社會分裂的亂源,就應該進行系統化的改革,不過這像是要牙醫給自己根管治療、拔牙一樣困難。

《營養午餐專法》不只可能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增加問題

民間團體期待自身不保的立法院訂定《營養午餐專法》,來解決問題,這是十分可笑的論調,而且一旦訂出法律,都是「一刀切」,這些「政策、法案」,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把責任又推給了學校、地方政府,這讓目前已經背負無數法條要求的師生們更是不堪負荷。

與其期待立法,不如回到校園,讓學生們能夠說出自己面臨到的問題,老師家長從旁協助,給出一些建議、要求,或是限制條件,讓改善的計劃可行。或許這是讓下一代學會民主議事的程序與方法,解決自身的問題,而不是默默忍受,或是像小孩哥的「食堂起義」,少志未成,反而成為人生挫敗的不良體驗。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金正恩、普丁關係深化 南韓考慮援助烏克蘭 加深兩韓情勢緊張
自傳銷量飆升至中國暢銷書榜首 馬斯克的媽媽在中國大受歡迎
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鍾宗霖院長到訪 肯定毒防局「不離不棄、堅持到底」的輔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