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奪9大獎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工研院大贏家

工商時報【袁顥庭╱台北報導】 超越麻省理工學院(MIT)、太空總署(NASA)、通用公司(GM)等單位,台灣工研院自2008年在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拿下36項大獎,今年更勇奪9項大獎,成績創下歷年之最。 工研院昨舉行記者會宣布亮眼成績。工研院長劉仲明感性地說,研發是條漫漫長路,不容易、也不知何時會看到研發的最終效果展現,但在國際獲獎,證明這些研發技術的價值不容忽視。 工研院今年獲獎技術包括「人工智慧建築節能系統平台」、「化學SEI改質長續航力電動車鋰電池」、「肌肉活動訊號手勢辨識體感技術」、「可視化磊晶製程優化系統」、「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半導體微波退火」、「功耗與熱感知電子系統層級平台技術」、「半導體機台故障預診斷軟體」,應用範圍包括智慧製造、綠色能源管理、軟硬整合智能系統、循環經濟等全球產業重視趨勢。 其中「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拿下R&D 100雙料大獎,還奪得綠色科技特殊貢獻獎(R&D 100 Special Recognition Awards),今年入圍百餘項技術中,僅三項技獲獎。 經濟部技術處長羅達生說,技術處的科技專案連續10年在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獲得肯定,顯示台灣科技專案實力已具國際一流水準,且以科技創新帶來的產業化效益受到肯定。近三年科技專案年均創造技術及專利移轉總收入達13億元,專利應用去年達1,251件、並促成廠商投資金額超過548億元,創近年新高,即平均每投入1元經費,即可創造3.61元投資效益,科技專案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已扮演要角。 工研院獲獎技術也陸續技轉儒鴻紡織、台泥等企業,並衍生成立新創公司福寶科技等。以工研院在2016年的獲獎技術「iSmartweaR智慧感知衣」為例,成功協助儒鴻進軍智慧衣市場,並結合手持式穿戴裝置與雲端通訊後使之成為機能性布料,提升2成附加價值。 工研院與台泥合作「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於2014年獲R&D 100肯定,解決水泥業排放二氧化碳問題,還開發高價值蝦紅素應用生技化妝品,讓水泥產業創新發展。 工研院也針對台灣每年新增1,200名脊髓損傷患者,開發「行動輔具機器人」協助解決下半身行走不便的問題,改善傳統輔具耗費手臂力量缺點,更讓患者找回生活自主權。此技術抱回去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技術能量打入日本,並於去年成立新創公司福寶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