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並非無所畏懼!心理學家:培養勇敢的自我認知更能克服恐懼情境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勇氣的情境,像是工作面試、約會、公開演講。事實上,勇氣並非無所畏懼,在無所畏懼的情況下,我們對即將要做的事並不感到害怕,然而勇氣需要實際感到恐懼並堅持下去,這是一種極為強大的心理韌性。

近期發表在《動機與情緒》(Motivation and Emotion)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來自澳洲的心理學家探討了勇氣如何影響人們參與引起恐懼任務的能力。他們發現,當人們建立起勇敢的自我認知,認為自己越勇敢的時候,在面對特別恐懼的情況下表現就越好。

在實驗篩選階段,研究對象評估自己的勇敢程度,回答像是「如果某件事讓我害怕,我會試圖擺脫它」 或「我傾向於面對我的恐懼」等問題,並完成一個對於公開演講恐懼程度的量表。為了隱藏研究目的,研究對象也填寫了一個與害怕蜘蛛程度有關的量表,這代表他們不確切知道自己會被要求參加公開演講。

如果研究對象特別害怕公開演講,就會被邀請參加第 2 階段實驗。他們被告知,必須在實驗中發表公開演講,並再次進行了與篩選階段相同的勇氣與恐懼評估。接下來,他們有 5 分鐘的時間準備他們所選擇的演講主題,只要他們覺得準備好了或 5 分鐘時間到了,就要發表公開演講。

在演講時,研究對象認為他們正在被相機拍攝,有一群評審正在另一個房間觀看。他們面前還設置了一個錄影監看器,讓他們可以看到自己的表現。正如研究人員預期,研究對象自我評估的勇敢程度預測了他們演講的時間,那些覺得自己更勇敢的人說話的時間更長。

勇氣是情境與性格的結合

研究結果表明,勇氣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穩定的結構,作為一個人性格的固有存在。雖然其他研究提到,勇氣是一種依賴於情境的狀態,發生在特定情況下,例如當害怕公開演講的人必須發言時。但此項研究的作者認為,勇氣並不完全取決於情境狀態或人格特質,而是兩者的結合。

此外,研究團隊指出,相機的存在可能會影響結果:比如有些參與者提到,在鏡頭前講話並不像在現場觀眾面前那麼可怕,這代表結果可能因為具體恐懼而有所差異。當被邀請參加第 2 階段的實驗時,人們暸解任務的性質,也就是說那些對公開演講有嚴重恐懼的人可能選擇不參加,進而改變了整體結果;事實上,有許多人選擇不參加或沒有回應。

然而,從研究結果中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出,人們可以相當準確地評估自己的勇氣。進一步研究可能探索人們是否可以增加勇氣:像是儘管存在恐懼,如果讓人們感到更有勇氣,會不會改善他們在某些任務中的表現?

另一方面,公開演講任務中的恐懼並沒有被測量,未來的研究可以更詳細地調查,觀察研究對象在演講過程中有多害怕,然後詢問他們如何在恐懼的情況堅持下去,這對於開發提升勇氣的介入措施與方法也會有很大的價值。

文/孫珞軒、圖/楊紹楚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為什麼會有焦慮與恐懼?研究揭開負面情緒在大腦中的運作機制

如何讓大腦克服壓力與困境?6 種建立堅強心理韌性的簡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