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未來的鄰家大男孩 專訪亞運田徑國手王偉旭

來自屏東,笑起來像個鄰家大男孩的田徑國手王偉旭,年紀輕輕就已經拿下亞洲田徑錦標賽4X100公尺接力第二名、2018年亞運會4X100公尺接力第四名、大專盃100公尺冠軍,以及全運會100公尺第二名等優異成績,但其實偉旭自己在最初卻是跑400公尺的選手,他的短跑轉換經歷也是充滿故事。

「當初從400公尺轉到100、200公尺時,光是起跑的那段就困擾我滿久的。」王偉旭坦承,距離改變影響的是整場比賽的節奏,讓他花費了不少力氣好不容易才重新適應。

很多人也許對田徑有一些迷思,像是覺得田徑就是簡單的跑步,只要身高高、腿長、體重輕就可以表現得很好,對於這些說法,王偉旭笑說,其實田徑包含很多種運動技巧,就算只看起跑的部分,也有很深的技術、平衡、重心轉移等細節層面,每種不同的田徑項目都像是一個不同的運動專業,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也跟身高、體重等身體的直接條件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

因為短跑比賽總是一下就分出勝負,所以在起跑後幾秒內就已經可以感覺到比賽的輸贏,如果自己前面看不到別人,內心可能也會因此鬆懈動搖,如果自己前面有對手領先,則是可能會喪失鬥志,要如何面對這種感受也是短跑選手重要的課題。此外,雖然選手們在場上就像是對手,但在休息的時候還是會聊聊天、交流一下跑步的狀況,訓練的時候也可能會和對方互相幫忙、調整姿勢等等。

比起籃球場上的團隊對抗、技擊系運動的緊張刺激,田徑短跑是相對比較單調沉悶的運動;世界上最古老的跑步運動項目,田徑短跑從西元前的古代奧運會中就有出現,而且根據學者調查,前十三屆的古代奧運會中甚至只有賽跑這個比賽項目。王偉旭坦承的確是個比較枯燥乏味的運動,但是他卻總能用正向的態度面對重複的訓練生活。

「其實短跑運動不論是訓練還是比賽,都是選手在與自己對話、互動的過程,身旁的競爭對手從來都不是阻礙,真正的難題是突破自我。」王偉旭簡單道出田徑人自我挑戰的關鍵。

臺灣在田徑短距離項目的好手很多,諸位好手們的成績常常都只有不到一秒的差距,但正是因為存在這個差距,王偉旭的成績長時間坐居第二名,表現總是不如專攻短跑、有著「臺灣最速男」稱號的楊俊瀚。面對這樣的狀況,王偉旭坦承,從媒體的鎂光燈到贊助商的簽約人選的確都會有影響,但兩個人畢竟也是同屆的好夥伴,「我知道俊瀚的成績也是他努力得來的呀!」偉旭這樣肯定自己的同窗。

「其實在第二名並沒有那麼不好,當然還是會想達到第一名的成績,但第一名也會有他的壓力!」

王偉旭說,身為第二名在很多方面的確不容易,但也是有相對應的好處,像是對他自己來說,待在第二名的壓力比較不會這麼大,反而更可以專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專注在改進自己,他相信只要能夠持續努力,最終就會慢慢進步,站上頂端、拿下冠軍。

「運動員是習慣挫折的一群人,因為他們面對失敗永遠比面對成功來得多。」每場賽事通常都會有眾多選手參加,但是能夠上台領獎的,永遠只是少數。

抱持著正向積極的態度,期許自己持續努力,王偉旭也分享自己最近閱讀一本書「金牌法則」,書中有一段描寫奧運金牌游泳選手菲爾普斯的教練鮑伯,在教導一位帕運會游泳選手的故事,當時這位帕運會選手表示:「人生最大的障礙就是選擇負面的情緒。」這段話讓王偉旭思考良多,尤其是由這位感覺一定更加辛苦的身障選手口中說出,讓他認為自己應該更加正面、更加堅強。

王偉旭表示,自己在高中階段可能會想比較多,對於自己的表現要求較強硬,情緒方面也更為敏感,但隨著這段成長的過程,也讓他體會到每場比賽都是在學習、都是在累積經驗,不需要對成績有太多的得失感或過多的情緒,他笑說,一年中練習的次數這麼多,都是變強的機會,只要一直修改自己的錯誤、彌補自己的不足,總有一天會讓自己鍛鍊的成果在比賽場上展現出來。

如果未來不打算繼續當選手的話要做什麼呢?王偉旭說,自己不想要被綁在同一個地方,想要嘗試自己深感興趣的運動用品產業工作。由於偉旭對於田徑釘鞋的領域感興趣,身為選手也讓他看到臺灣在這個部分可能的機會,如果再配上自己的專業經驗,與現在就有贊助合作的廠商關係等等,應該可以嘗試創業看看。

「不試試看,怎麼會知道呢?」王偉旭表示,要在還是選手的現在就開始逐步做出規劃、持續累積相關領域的知識、籌措未來的創業資金,他說自己最近就積極的學習英文,也學習如何跟廠商接洽或談話,希望能夠讓自己的眼界和接觸領域更加開闊,這位鄰家大男孩挑戰自我的勇氣與自信,著實令人佩服。

(記者 曾荃鈺 臺中採訪報導)
更多精彩的內容,請鎖定本周日5/31 13:00 全國廣播FM106.1《空中荃運會》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