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家證實「大象」會用「名字」彼此呼喚

儘管在人類和大象的演化路徑上相隔了數億年,但我們與這些巨型動物在社會行為和溝通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最新研究發現,非洲草原大象(Loxodonta africana)似乎會用類似名字的叫聲彼此呼喚,這是非常罕見的非人類動物行為。該研究於2024年6月10日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上。

雖然人類是唯一已知會用真實名字互相呼喚的動物,但研究顯示,海豚和鸚鵡也會用模仿特定叫聲的方式,來呼喚彼此。研究共同作者、康奈爾大學行為生態學家帕爾多(Michael Pardo)教授,則對大象是否也能用類似名字的方式來呼喚彼此產生了興趣。

「人類和大象在演化路徑上已經分開了大約9000萬到1億年,儘管我們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在某些方面,我們與這個世界的互動方式非常不同,」帕爾多博士表示。

研究方法與發現

這項研究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分析了在肯尼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Amboseli National Park)、桑布魯和布法羅斯普林斯自然保護區(Samburu and Buffalo Springs National Reserves)中,非洲母象和幼象群體的469次叫聲(或稱「低音隆隆聲」)的錄音。非洲大象有多種溝通方式,包括高音喇叭聲、低音隆隆聲和人耳無法聽見的次聲波。

對「針對自己」的叫聲反應更快 能識別特定叫聲。

這張圖展示了研究中測試組和對照組在播放聲音後的反應。左圖和中圖顯示了測試組(紅色)和對照組(藍色)的累積接近和叫聲概率。右圖展示了每種處理方式下的平均叫聲次數。結果表明,測試組在播放聲音後更有可能接近並發出叫聲,支持了研究中關於大象可能使用類似個人名稱來相互稱呼的假設。(圖/《自然生態與演化》)
這張圖展示了研究中測試組和對照組在播放聲音後的反應。左圖和中圖顯示了測試組(紅色)和對照組(藍色)的累積接近和叫聲概率。右圖展示了每種處理方式下的平均叫聲次數。結果表明,測試組在播放聲音後更有可能接近並發出叫聲,支持了研究中關於大象可能使用類似個人名稱來相互稱呼的假設。(圖/《自然生態與演化》)

研究模型能準確識別27.5%的叫聲收件人,這高於模型在對照音頻時的識別率。這意味著大象可能使用個體特定的叫聲來彼此呼喚,而不僅僅是模仿被呼喚個體的聲音。

實驗結果

接下來,研究團隊比較了17頭野生大象對不同錄音的反應。這些錄音要麼是針對牠們本身的,要麼是針對其他大象的。結果顯示,大象對「針對自己」的叫聲反應更快、更大聲,這表明牠們能識別出針對自己的個體特定叫聲。

「我們能夠在回放實驗中獲得如此明確的結果,實在令人驚訝,」Pardo博士說。

儘管這項發現令人振奮,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探討大象在不同情境下使用這些名字般叫聲的情況。理解這一現象不僅有助於了解大象的溝通方式,也能對人類和大象名字起源的研究提供啟示。

這項研究展示了大象在溝通方面的高度智能和社交行為,進一步證實了牠們是高度社會化和合作的物種。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DALL.E

圖片來源: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cc By4.0

參考論文:
1.African elephants address one another with individually specific name-like calls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延伸閱讀:

1.大象的「手語」:看大象如何用姿勢和聲音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