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說時事】台灣人體內塑化劑「高歐美2至7倍」 專家揭8大NG行為

台灣人體內塑化劑「高歐美2至7倍」 專家揭8大NG行為。unsplash
台灣人體內塑化劑「高歐美2至7倍」 專家揭8大NG行為。unsplash


今(6/7)為「世界食品安全日」,北醫食品安全學系與食品安全檢驗暨機能發展中心,提醒民眾重視飲食環境中的內分泌干擾物危機。北醫食安系副教授廖凱威表示,國衛院與北醫食安系研究發現,2011年塑化劑事件後,2013至2016年台灣民眾體內塑化劑DEHP部分代謝物濃度,仍高於美加德2到7倍,塑化劑代謝所需時間不長,顯示台灣人日常生活中接觸塑化劑的情況非常普遍。

常見的NG行為包括使用磨損的不沾鍋或砧板、使用非用來裝食物的塑膠容器、加熱塑膠與美耐皿器具、加熱時用保鮮膜蓋著、用PVC塑膠手套接觸食品、用塑膠袋盛裝食物,或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通通是NG行為。北醫食安系建議,若廚具磨損應定期更換,且最好使用不鏽鋼、玻璃等容器裝食物或加熱,環保袋及環保餐具也是好選擇。

更多太報報導
全球50大餐廳名單揭曉 西班牙Disfrutar躍居第1
公保費率明年元旦起調降 考試院將會同政院釐定
繼澀谷推全年夜間街頭禁酒 新宿防人潮、擬實施萬聖節期間室外禁酒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