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崖上的波妞》:我們都來自海洋,卻不斷傷害著故鄉

吉卜力動畫《崖上的波妞》是宮崎駿首次將海洋設為故事舞臺,以童真單純的情感,看待人與海洋的關係,2008 年上映獲得 155 億日圓票房佳績。就如許多宮崎駿的創作,電影毫不避諱地以畫面和情節敘述海洋遭受破壞的真實樣貌,在此背景之下,人類和海洋會建立怎麼樣的情感?

宮崎駿擅於透過動畫電影傳達反戰、環保、勇氣等理念,使他的作品除了娛樂,更帶有深層意涵。2008 年上映的《崖上的波妞》,由宮崎駿執導、編劇,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以童書畫風呈現奇幻海洋世界,講述人類與海洋生物的相互愛惜和毀滅。

人魚公主勇敢追愛,海洋與人類共存的童話故事?

電影從海中充滿奇妙生物開場,這些生物源自一位擁有男人外貌的藤本,他藉由魔法和實驗不斷為海洋創造生命,波妞就是他孕育出的人面金魚。波妞充滿好奇心,偷偷躲在水母裡游上海面,靠近海港小鎮時,不慎被困在玻璃罐裡奄奄一息。5 歲的小男孩宗介發現了,用石頭敲破玻璃罐救出波妞,並決心要保護她。

宗介救起困在玻璃瓶裡的波妞。
宗介救起困在玻璃瓶裡的波妞。

宗介到媽媽(理莎)工作的養老院,與院內婆婆們分享他的新朋友,但一位婆婆警告「人魚上岸會引發海嘯」,要他趕快放回海裡。宗介不以為意,但沒過多久,藤本出動海浪,把波妞帶回海底。

波妞告訴藤本她想成為人類,藤本震驚:「人類這種愚蠢又可憎的生物哪裡好了?人類只會從大海奪走生命罷了。」原來,藤本曾是人類,透過魔法放棄人類身分,選擇在海中生活,並耗費心力積存「生命之水」,期盼地球回到如泥盆紀的海洋時代。但波妞只想和宗介在一起,運用魔法讓自己長出手和腳,更無意中釋放生命之水,引發大浪衝上海面,波妞變成小女孩,踏著海浪去找宗介。

大浪引發了暴風雨,理莎開車載宗介回位於崖上的家,公路旁的海浪撲上路面,像一隻隻大魚游過。半路上宗介與波妞重逢,一起回家。不過,理莎不放心養老院的婆婆們,於是趁風雨平靜,她準備了食物和物資,摸黑驅車前往地勢較低的養老院。

大風浪中,理莎抓住差點掉下山崖的宗介。
大風浪中,理莎抓住差點掉下山崖的宗介。

隔天早上,水位漲了十幾公尺高,游著許多古代海洋生物。宗介和波妞乘小船去找理莎,路上遇到許多坐船去避難的村民。原本熟悉的街景被海水佔據,養老院也被淹沒,但婆婆們竟行動自如,奔跑玩耍,原來是藤本設了結界,保護大家。

波妞的媽媽(故事中設定為海洋之母,曼瑪蓮)理解波妞喜歡宗介的心情,溫柔勸說藤本讓她變成人類。宗介表示願意完全接受波妞,波妞也願意捨棄魔法變成人類,藤本雖然捨不得,還是把波妞託付給宗介,故事圓滿結束。

電影多次強調的海洋破壞

正片以一首歌謠展開,歌詞似乎訴說著宮崎駿對海洋的嚮往與心聲:

「我們蔚藍的家,海水百河搖曳的所在,
我與我無數個兄弟姊妹一齊發聲,以泡沫之語。
你還記得嗎?很久很久以前,你和我曾生活在蔚藍的大海之中。
水母與海膽,魚兒和螃蟹,他們全是你的手足。」

溫暖的歌曲,喚起觀眾對海洋的情感。然而,人類似乎早就遺忘大海的故鄉之情,不斷地傷害這個生命的源頭。宮崎駿試圖讓 5 歲孩子也能看懂《崖上的波妞》,也如實呈現環境「不美好」的一面,帶動觀眾反思。

底拖網捕魚

底拖網對海洋生態破壞力極大,也容易造成混獲。
底拖網對海洋生態破壞力極大,也容易造成混獲。

波妞剛靠近海面,就被巨大魚網困住,在揚起的沙塵和垃圾中努力掙脫。這種捕魚方式就是極具破壞力的「底拖網」。(延伸閱讀:什麼是底拖網捕魚?5個原因告訴你它為什麼是破壞型漁法?

漁民將長長的魚網放置海底拖行,最大可達上百公尺長,隨著行駛的漁船將經過的所有魚類、海龜、珊瑚、海草,甚至垃圾,全部掃進網中。由於這種漁法不挑目標,導致誤捕大量非目標物種,甚至是瀕危物種,在長途拖行後往往奄奄一息。而且這種漁法非常浪費資源,根據 2018 年的統計,底拖網所丟棄的漁獲占了 60%。

如此「有效率」的漁法,快速掠奪海洋資源,導致魚群數量大幅下滑。此外,底拖網對海床的傷害極大,所到之處的生態環境無不被摧毀,像是被推土機輾過,使仰賴棲地生存的物種失去家園。

海洋垃圾污染

波妞被困在魚網和垃圾中。
波妞被困在魚網和垃圾中。

海洋遭受垃圾及塑膠污染之嚴重,在電影中可見一斑。無論是波妞初到海面遇到的各種生活垃圾(瓶罐、輪胎、塑膠袋、錄音帶、叉子、鞋子、浴缸等),或是藤本跟蹤波妞時,不斷被海面的垃圾打臉,還抱怨著「水有夠髒」。

這並非誇大其辭。根據估計,每年最多有 1,270 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已成全球迫切的環境問題。不只是生活垃圾,海運航程中翻覆落海的貨物、漁業廢棄漁具,都造成嚴重海洋污染。垃圾無法被分解,就成為海洋生物的危險殺手

根據研究估計,全球 52% 海龜曾誤食塑膠,90% 海鳥體內含有塑膠,科學家更曾在 48 種鯨魚和海豚體內發現海洋垃圾。除此之外,數不清的海洋生物持續遭垃圾纏縛,無力掙脫直至死亡。(延伸閱讀:海洋污染有哪些?塑膠垃圾、重金屬、石油、採礦與噪音正威脅海洋生態

海龜將塑膠袋當作食物誤食
海龜將塑膠袋當作食物誤食

波妞隱喻海嘯?保護海洋也能保護人類

電影多次將海浪具象化為大魚,栩栩如生的海水展現強大力量,而波妞的出現也導致海港小鎮遭海水吞噬,像海嘯或海平面上升般令人畏懼。因此,2008 年上映的電影雖受到大眾喜愛,卻在 2011 年 311 東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後,為了避免觸動日本民眾傷痛,不再於電視上重播。

波妞踏著如大魚般的海浪尋找宗介,在崖邊的公路旁更顯得波濤洶湧。
波妞踏著如大魚般的海浪尋找宗介,在崖邊的公路旁更顯得波濤洶湧。

海嘯的無情和威力曾造成駭人災難,不過好消息是,保護海洋環境有助於建立抵禦災害的天然屏障。根據研究,健康的珊瑚礁紅樹林能削弱海嘯破壞力、保護沿海地區

以 2004 年斯里蘭卡遭受南亞海嘯為例,在 Peraliya 小鎮出現 10 公尺高的浪頭,沖進內陸 1.5 公里遠,更將一列火車推出軌道,造成 1,700 人死亡;而 Peraliya 小鎮南方 3 公里的 Hikkaduwa 小鎮,因珊瑚礁覆蓋範圍較廣,海浪高度僅 2.5 公尺,只蔓延內陸 50 公尺,無人罹難

珊瑚礁就像是海中的熱帶雨林,蘊藏豐富生物多樣性。然而,全球許多珊瑚礁卻因濫捕、暖化、棲地破壞等原因逐漸退化和白化,不僅使人類少了減緩海浪衝擊的能力,也導致無數海洋生物失去捕食、繁衍的環境。(延伸閱讀: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珊瑚白化的原因、影響及解決辦法是?

若能有效保護海洋,對人類和自然生態的續存都是關鍵保障。(延伸閱讀:全球海洋保護區:2030 年實現保護 30% 海洋

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家,也是最豐富的生態系,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棲地和食物來源,更能減緩海浪衝擊陸地的破壞力。
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家,也是最豐富的生態系,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棲地和食物來源,更能減緩海浪衝擊陸地的破壞力。

給小孩看的故事?道理也許真的很簡單

乍看之下,《崖上的波妞》就像是日本版的小美人魚,為愛不顧一切最終迎來圓滿結局,細想後我認為更像是省思親子關係的情深和放手。雖然宗介真的很溫柔善良,但比起波妞奮力追愛,我比較能同理藤本想守護海洋和孩子的心情

以「人類」型態呈現藤本是個很有趣的選擇,他代表關心環境的人,能以自己的力量為海洋創造生命,象徵現實社會中,如果人類願意為海洋付出力量,也許將能重拾海洋的生命力。

藤本是海中的魔法師,也是波妞的爸爸,以魔法守護海洋、創造生命。
藤本是海中的魔法師,也是波妞的爸爸,以魔法守護海洋、創造生命。

藤本期望可以重回泥盆紀的海洋時代,那是四億多年前,魚類是地球霸主的年代,海洋生氣勃勃,物種繁多,是現在陸地生物(包括人類)的祖先。藤本心疼美麗的海洋遭人類破壞,不忍孩子們在骯髒的水和空氣中生活,想終結人類時代。但在海水淹沒城鎮時,他又選擇保護沉在水下無力逃離的婆婆們,這何嘗不是一種包容?

而海洋之母曼瑪蓮,幫助海上失去動力的船艦能繼續航行,又很坦然地接受波妞的選擇,面對擁有和失去,抱持著更豁達的心態,具象呈現海洋的廣闊和接納。看完電影後,我有種「到頭來還是海洋包容著人類啊」的感受。

曼瑪蓮(右)問宗介是否接受波妞的真實樣貌。
曼瑪蓮(右)問宗介是否接受波妞的真實樣貌。

另外,成年觀眾可能會覺得「5 歲小孩哪懂愛?」、「小孩長大就會變心了」,唱衰宗介愛護波妞的承諾。不過,也許用單純的心去看待問題,反而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法。如果更多人也如宗介呵護波妞一樣,去愛護海洋生物,相信地球將進入人類與自然繁榮共存的新紀元。


《2%之外的蔚藍》海洋互動體驗特展

全球只有不到 2% 的海洋受到保護
在 2% 之外的蔚藍
我們的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6/6 - 6/16 ,綠色和平在華山文創園區
舉辦《2%之外的蔚藍》互動體驗展

帶您走過海洋生態變化的歷史長河
見證綠色和平如何在全球七大洲、超過 50 個地區展開環境工作
為 2% 之外的蔚藍,寫下扭轉命運的關鍵篇章

▼免費索票

延伸閱讀:

The post 動畫電影《崖上的波妞》:我們都來自海洋,卻不斷傷害著故鄉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