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精神入舞 大吻琉璃以劇場向琉璃工人致敬

透過舞者的身體語彙,帶領觀眾穿梭於廟宇工地與舞台之間,對勞動者生活進行反思,林廷緒《大吻琉璃》選擇不同哲思的劇目劇場,進入兩廳院。

國家兩廳院2024年新點子實驗場,邀請臺灣秋杉所在藝術監督林廷緒帶來全新創作《大吻琉璃》。作品融合專業舞者、琉璃瓦工師傅以及音樂、空間裝置兩位藝術家,以「基層社會理解與關懷」為核心,打破產業間的隔閡,使舞蹈與其他領域產生深度連結,並帶領觀眾進入勞動者的生活,週末於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

舞台設計、編舞都實際走訪了琉璃瓦匠師吳青龍。圖/兩廳院提供

兩廳院總監劉怡汝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曾說「一個劇場的基本精神,不應該只服務於小眾,藝術的存在不是為了這個,國家的資源也不是投入給一小群人。」除了在共融精神上引進身心障礙者藝術團體表演及話題,兩廳院在選擇議題時也更加多元,今年四月,一場《這不是個大使館》劇場表演,由擁有37年外交經驗的退休外交官吳建國、致力非典型外交途徑的數位外交協會創辦人郭家佑,及爵士音樂人王思雅(Debby Wang)在舞台上模擬一場不存在的大使館開幕,逐步揭開台灣外交挑戰與地緣政治困境。

如此哲思型的創作,本週末也在兩廳院登場。林廷緒《大吻琉璃》期望透過舞者的身體語彙,帶領觀眾穿梭於廟宇工地與舞台之間,對勞動者生活進行反思。舞台上的工地鷹架映襯出無盡的歲月痕跡,泥水遍佈鋼鐵支架,緊密交織,艷陽高照的施工現場浮現眼前,細膩地描繪琉璃瓦工們的勞動生活,跟隨舞作一步步深入了解這些勞動者背後的故事,透過肢體看見勞動身體的歲月痕跡與烈陽寒風在肌膚上刻下的紋理,感受勞動者內心的壯美與幽微,重新思考其在社會意義與價值。

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曾表示:「在去年300多起工安事件中,營造業墜樓身亡佔半數以上。」勞工職安問題除了倡議外,還能如何貼近?引發林廷緒的反思創作,出生於高雄、曾為舞者的林廷緒,創作聚焦於臺灣民間文化,藉由走訪鄉間探尋具臺灣草根性的元素,做為作品的題材與發展面向,並透過各類社會現象或議題來體現當代身體介入其精神性的可能,也展現舞蹈創作為其反思身體存在的意義,如紀錄片一樣的作品,帶領觀眾深度融入他人世界。這次透過作品《大吻琉璃》,林廷緒希望能引發觀眾對社會少數族群及勞動議題的關注,並向臺灣罕見的職業琉璃瓦工師傅們致敬。

《大吻琉璃》是一個軸線、有四個階段的計畫。初期是創作研發,第二階段是協同黃嘉文導演實際跟隨工班拍攝廟宇工地的紀錄片,第三個才是此次新點子的長篇作品《大吻琉璃》,而未來預期再做一個展覽。在此計畫中,曾訪談演出者阿龍師(琉璃瓦匠師吳青龍),師傅說了一句話:「做工難免都會受傷,包一包,繼續作(臺語)」,而舞者們也相同,受傷了,包紮後就上台表演了,對於舞者來說這股「韌性」,就像是師傅與舞者們的相似點。

《大吻琉璃》通過當代肢體動作,細膩地描繪了琉璃瓦工們的勞動生活。他們的肌膚上刻滿了時間的痕跡,每個舞步都是對勞動價值的莊嚴禮讚,而那些默默在廟宇高處耕耘的琉璃瓦工,用汗水浸透了自己的生命,這些勞動者的身體既堅韌又溫柔,是守護民間信仰的英雄。兩廳院透過選擇不同哲思的劇目進入劇場,讓多元議題、文化以不同形式和觀眾對話,體現兩廳院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