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職業倦怠中!企業祭出優渥條件留才,將成為2022職場新常態?

對工作開始產生倦怠嗎?你不孤單,這也成為歐美職場掀起大離職潮的主因。疫情不只衝擊全球經濟外,也使混合辦公、遠端工作,成為疫後辦公新常態。英國媒體BBC也請專家預測,2022年會發展出哪些職場新常態?

隨著遠端工作、混合辦公逐漸成為辦公新常態時,不知不覺全球壟罩在疫情之下已邁入第三年,再加上Omicron變異株持續肆虐,也為今年(2022)許多企業宣布重返實體辦公室的計畫增添變數。

從去年開始,歐美職場就掀起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在遠端工作後,許多勞工工時變長、工作量變重等,不僅讓勞工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外,嚴重的職業倦怠感(burnout),卻也毫無預警地侵蝕勞工的心理。

以下根據英國媒體《BBC》報導請專家預測,今年會發生的三項職場新常態。

嚴重的職業倦怠感(burnout),毫無預警地侵蝕勞工的心理。取自shutterstock。
嚴重的職業倦怠感(burnout),毫無預警地侵蝕勞工的心理。取自shutterstock。

嚴重的職業倦怠感(burnout),毫無預警地侵蝕勞工的心理。取自shutterstock。

新常態一:企業將祭出更優渥條件留才,並優先關注員工心理健康

受到歐美職場大離職潮的衝擊,美國人才招募網站Glassdoor高階經理沙利文(Alison Sullivan)就指出,2021年的勞動力短缺和徵才困難,將持續到今年。因此,企業需要採取和過去不同的方式,來招募並留住員工。

「祭出優渥條件、人性化管理可能是今年員工工作滿意度和留任率的關鍵,」提出「大離職潮」的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克洛茨(Anthony Klotz)強調。

企業需要採取和過去不同的方式,來招募並留住員工。取自pexels。
企業需要採取和過去不同的方式,來招募並留住員工。取自pexels。

企業需要採取和過去不同的方式,來招募並留住員工。取自pexels。

他解釋,到了今年,為了留住自家員工、吸引其他公司的優秀人才,企業不再採取制式化的管理模式,而會提供更人性化的管理,並祭出更優渥條件,像是加薪、延長育嬰假等。

且克洛茨認為,企業可能會優先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像在華爾街的許多企業也開始採取行動,並導入休假等相關制度。

主要受到疫情影響,勞工的「職業倦怠朝」正席捲全球。倦怠,不僅成為大離職潮的主因,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納入「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並在今年1月正式生效。

新常態二:每週工作天數有望縮短,但不是所有工作都能這樣做

「縮短每週工作天數」「縮短勞工工時」,成為全球職場愈來愈受歡迎的議題。

而且企業和不少政府部門,都正在研究相關替代方案與可行性。實際上,去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就宣布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於是將公家單位的工作日「縮短到4.5天」(延伸閱讀:每週工作4.5天!阿聯政府縮短工時、提升競爭力,還有助降低碳排?)。

「有必要改變我們工時的結構,」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商學院教授馬克斯(Abigail Marks)表示。她說,工業革命出現的朝九晚五、每週工作40小時的制度,延續到今日,其實有必要做出改變、且不再可持續。

她解釋,既能減輕員工職業倦怠、又能保持高生產力的解決方案,就是「每週工作4天」。且對於許多勞工來說,縮短工時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來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雖然每週工作4天有望可在2022年看見改變的曙光,但馬克斯也指出縮短每週工作日的制度,並非所有員工的萬靈丹,這只會讓部分勞工受益。

,縮短工時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來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取自pexels。
,縮短工時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來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取自pexels。

,縮短工時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來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取自pexels。

新常態三:迎向混合辦公,員工不會回到同個辦公室

美國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布魯姆(Nicholas Bloom)就表示,「無論是在今年或未來,辦公室的功能和以往完全不同,」他解釋,這是今年企業需要重新配置空間和不同功能,來滿足偶爾遠端、偶爾在辦公室的「混合辦公」的職場新常態。

換句話說,當前員工的工作需求和方式,已和疫情前不同。不僅接下來員工需要更能適應當其他同事在不同地方時,依舊能夠以相同方式進行協作,而辦公室的配置也需以能促進協作為優先。

企業祭出更優渥條件留才、每週工作日縮短,以及迎向混合辦公,都是專家預測今年職場的新常態。但無疑的是,該如何減緩員工的職業倦怠,成為企業需解決的首要之務。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不想再回辦公室?歐美掀起大離職潮,企業面臨「疫後留才」考驗!
中國年輕人只好躺平?愛奇藝、字節跳動等大廠驚傳大裁員
全球掀大離職潮、工作消失中!為何台灣職缺逆勢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