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房事】東挑西挑 多付了10年房租

說起來不怕你笑話,我1990年代在紐約法拉盛開始看房時,一房合作公寓不到3萬元,現在30萬都買不到了。也難怪,那時一居室租金才500元。但那時實在有點傻,挑這挑那,沒有中意的,挑到最後,眼都挑花了。否則若入手幾套,現在也不用上班,當個收租公就是了。

當時看房看了一年,眼光已不由自主地提高,必須有產權的共有公寓才看了。2000年看中了法拉盛一幢新蓋的共有公寓中的兩居室,要價才9萬9000元,還帶車位。太太很喜歡,我卻不同意,提出的荒唐理由竟是要下幾個台階再上樓,覺得不吉利,實際上還是嫌它太小。那個公寓現在據說已漲到50多萬。

那年還看了森林小丘的另一套兩房共有公寓,公司同事因為要急著回香港欲出手,只賣13萬元。我與太太看了都滿意,準備馬上就成交,可惜回家一查,有如一飄泠水潑下來:這幢公寓街對面屬於狀元學區,街這邊卻是爛學區。只好悻悻然放手。

有了這兩次失敗的經驗,我與太太互相埋怨,覺得兩人意見若不一致,看了也白看,因此決定不再看房。

而接下來幾年美國房價突飛猛進,到2005年才開始略微下跌。等到我們2006年在新鮮草原以將近60萬元買下一幢雙拼住宅時,我們已經在租住公寓裡白白給房東多交了十來年房租。更可氣的是,因為那些年未買房,把「餘錢」投到股市,結果都打了水漂,連響聲都沒有一個。

我學到教訓,現在經常跟孩子說,買房宜早不宜晚,房價永遠都會螺旋式上升,把錢放到房市,遠比放到股市靠譜。

【持續募集你的故事】

世界日報從11/14起,一連4天推出「住不起的美國」居不易專題,首日由房價不斷攀升的西岸城市矽谷(Silicon Valley)翻開序幕。

矽谷篇將有10年前、5年前至矽谷打拼的科技人士居住的親身經歷,這其中有人仍苦覓買得起的好房;但也有人找對時機點購屋,才50多歲就已是退休包租公、包租婆。

你是什麼時候來美國的呢?在不同的城市裡打拼的故事一定有歡笑,也有淚水。如果你願意,我們誠摯邀請你分享自己的居住故事,不管是初來乍到時找房的辛苦,或者遇到的幫助、自己發現的秘訣;或者是成家立業後,買房的過程…所有關於你的居住故事都歡迎聊聊。

讓我們用不同城市的故事,串連出一張華人在美的居住地圖。

募集方式:

★投稿信箱:worldjournalvideo@gmail.com ★投稿標題:[投稿] 我的居住故事 ★投稿內容:

200-500字說說你的居住故事 附上你的居住城市 如果能有你家的照片更好 最後別忘了你的姓名或暱稱

>>>更多「住不起的美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