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於筆耕 分享年代小故事

台灣文史專家莊永明。(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文史專家莊永明。(本報資料照片)

莊永明除了是腳力驚人的文史工作者,同時也勤於筆耕,1970年代開始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把見聞、文史研究資料與讀者分享,音樂學者顏綠芬表示,在民間有許多蒐集文史資料的人,「但莊永明勤於研究,還勤於筆耕,讓更多人閱讀,這非常不容易,此外,喜歡唱歌的他,還有一副好歌喉。」

1982年,莊永明應《中國時報》之邀,撰寫專欄「台灣第一」,有系統地整理台灣的本土文化、歷史脈絡,莊永明也因這個專欄得到「台灣第一」的稱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回憶,過去擔任寶島版編輯,幾乎每周都與莊永明通電話,「請他從一堆老照片中淘金,或者像柯南般辨識許多老物件,他是台灣之寶。」

除了筆耕,莊永明也熱愛台灣歌謠,並曾經從蒐集到的史料中,發現新訊息,像是音樂家呂泉生〈杯底不可飼金魚〉,世人大都以為詞曲都為呂泉生所作,但他某次買到這首歌首演的歌單,意外發現作詞人不是呂泉生,而是陳大禹,但因當時政治氣氛,歌詞字句容易引發敏感聯想,只得隱匿真正作詞人姓名。

顏綠芬表示,過去少有人為呂泉生書寫相關文章和傳記,「但這類的故事,透過莊永明的筆,就能讓更多人知道。」

台北霞海城隍廟文宣組長吳孟寰表示,莊永明不僅是從小生長在大稻埕的人,「而且和文人雅士為鄰居,寫作〈望春風〉的作詞人李臨秋,就是莊老師的鄰居。他對歌謠的執著,是因為這些歌曲背後都有每個年代的故事,他不厭其煩地和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