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臺海出現「十月驚奇」

共軍機艦連日頻繁在我西南與海峽當面空域展開軍事挑釁,我空軍戰機升空接敵對峙頻密。國防部指出,為彰顯我愛好和平,不開兩岸之間「第一槍」,現已將戰備規定中的「第一擊」,改稱為「行使自衛反擊權」,須在對方有明顯的敵對行為下,我軍才能開火,以避免「擦槍走火」,引發台海戰爭。。圖為2月9日國軍F-16戰機(左)監控伴飛共軍轟6(右)。(國防部提供)
圖片來源:中央社

美國大選已進入關鍵的10月,現任總統共和黨籍川普與代表民主黨出馬參選的拜登,兩人的競爭已呈現白熱化。近期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度略占上風,川普則除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美國國內也陸續傳出許多對他不利的報導。例如,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近來數度在川普的競選活動發言,如此公然政治表態,不僅超越過往美國國務卿支持時任總統的行為程度,也引發違反聯邦法律的疑慮。

一般認為,即將在9月29日登場的競選辯論,對於選戰具重大影響。川普的爆發力雖不容小覷,但讓人意外的是,看來溫文儒雅的拜登日前在造勢場合中,對川普的抨擊刀刀見骨,產生極大殺傷力。拜登拿四年前川普的「美國第一」大做文章,指川普任內美國的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火燒森林面積、颶風肆虐、種族暴亂傷亡等,都是名列「第一」;且身為總統,川普在美國歷史上的說謊次數,也破了「金氏紀錄」。

距離大選不到40天,川普已展現這場選戰「非贏不可」的姿態。他在9月23日的一場記者會上,被問到是否保證將和平轉移政權,川普回答:「我們必須看看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你也知道,我一直在抱怨郵寄選票,這根本是場災難。」郵寄選票是小事,假如出現「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那就是大事,就會為和平轉移政權添加變數。

「十月驚奇」是美國選舉過程中使用的術語,它指的是在投票前的關鍵時刻,那些自然發生或人為刻意製造、足以撼動選情的突發事件。「十月驚奇」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的總統選舉,時任尼克森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於當年10月26日宣布:「我們相信和平即將來臨」,並公告了草擬的越戰停火協議。這件事通常被視為最早的「十月驚奇」,但因當時對手太弱,尼克森早已穩操勝券,故對選舉結果沒有產生重大影響。

另有一說認為,「十月驚奇」源於198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也是《紐約時報》首次使用這個詞彙。1979年爆發了震驚全球的德黑蘭美國大使館人質被挾持事件,當時積極尋求連任的卡特總統,想透過外交管道尋求人質儘早釋放;而共和黨候選人雷根的陣營,則擔心伊朗突然釋放人質,會使整個選情翻轉,故也透過祕密管道與伊朗協商,確保人質不會在選前獲釋。事後看來,雷根陣營成功化解了一場「10月驚奇」。因雷根在11月擊敗卡特贏得大選,52名人質則在2個月後雷根宣誓就職當天獲釋。

上述2個實例顯示,無論是當前美國的執政黨或在野黨,都以創造「十月驚奇」來達成各自勝選的目標。

目前美國國內「反中」氣氛高漲,當川普和拜登都熱衷玩「反中牌」的時候,我們擔心川普為求勝選連任,會在南海或臺海製造「驚奇」。其中以南海的可能性較大,也就是美國在南海引爆一場與解放軍的正面交鋒。有觀察家指出,蓬佩奧7月13日發表聲明,接受荷蘭海牙仲裁法院2016年的裁決,認定北京的南海主張完全非法時,即已埋下伏筆。但川普團隊並無十足把握這場衝突是否可控、美軍是否可占上風,否則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臺海是另一個中美可能爆發軍事衝突的地區。美國海軍前副部長、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海權中心主任克羅普西(Seth Cropsey)9月17 日投書美國《國會山莊報》(The Hill)指出,中共軍機日前的擾臺和穿越海峽中線行動,不僅是在傳遞政治訊息,也是為武力犯臺做準備。中共每次的軍事行動都在檢驗自身作戰能力,以及測試臺灣的反應。克羅普西分析,共軍想要打一場「迅速的戰爭」,而美國社會現正面臨黨派撕裂的危機,無論是拜登或川普勝出都會引起爭議。因此對中共來說,11 月 3 日投票前後,將是進攻臺灣的最佳時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防衛省在9月25日宣布,10月26日至11月5日,將舉行代號「銳劍」的美日聯合軍演,內容包含奪島作戰演訓。看來美日似乎對中共可能武力犯臺,做好因應的準備。

兵法有云:「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論上述傳言是否屬實,我們不希望臺海出現「十月驚奇」。我認為兩岸除了相互保證不開「第一槍」外,也要為美國可能開出「第一槍」做好避險措施。在兩岸沒有溝通機制的情況下,避險首先要避免誤判。例如,日前中共強烈批判美國國務院次卿柯拉克的訪臺之行;而當蔡總統在官邸宴請他時,說出「臺灣有決心踏出關鍵的一步」這句話後,立即引發外界的各種聯想。我同意專欄作家陳淞山的分析,他認為以蔡總統自制及謹慎的政治風格,不會讓臺灣成為美國在大選前政治操弄的工具。

外交部長吳釗燮9月20日接受美國「全國公共電視台」(NPR)專訪時,也間接印證了陳淞山的說法。吳釗燮表示,臺美關係近來大有進展,臺灣會持續強化雙邊經濟、貿易、政治及安全關係,但目前不尋求建立全面外交關係。另一方面,吳釗燮認為,臺灣期盼美國能持續對臺軍售,但若與中共發生衝突,臺灣不會依靠美國干預。防禦臺灣是我方自己的責任,臺灣會努力為未來局勢做好準備。

對岸應該體會吳釗燮的弦外之音,蔡總統希望臺灣強化與美國的實質關係,但不希望因此捲入中美的戰略對抗。《遠見》近期民調顯示,39%民眾主張軍購備戰,51.6%認為兩岸應維持和平;若兩岸開戰,54.2%希望與對岸和談,22.3%期待美國介入,16.5%的人認為應該應戰。由此可見,臺灣民眾對當前兩岸緊張情勢是「有感」的;但與其戰爭後和談,還不如「談判代替對抗」,以和談避免戰爭的爆發。

兩岸目前的談判障礙就卡在「九二共識」四個字。我們注意到,大陸國臺辦自9月23日起,在其官方微博發布「九二共識問答」;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也在「十一」招待會上表示,願與臺灣各政黨、團體和人士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展開對話溝通。我想動機都是希望兩岸能化干戈為玉帛。但我認為現在與「九二會談」時的環境不同,而對岸目前對「九二共識」的認知,已非當年的原汁原味,雙方需要根據「九二共識」的精神,協商建立新的共識。

在新共識尚未形成之前,而兩岸又缺乏溝通管道的情況下,雙方應就「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尤其在軍事行動方面,採取自制行為,避免臺海出現「十月驚奇」。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