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特金專欄】北京不斷發展夥伴關係的軍事邏輯

延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對中國、伊朗、北韓和俄羅斯之間加強關係感到擔憂。他們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政客。這四個獨裁國家之間的非正式協議已成為華盛頓的主要焦點,民主黨和共和黨官員都將其稱為新的「邪惡軸心」。分析家指出,這些國家協調軍事和外交活動。他們有相似的言論和共同的利益。他們似乎有一個共同目標:削弱美國。奧麗安娜·斯凱拉·馬斯特羅 Oriana Skylar Mastro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中國的混亂代理人>( China’s Agents of Chaos)分析所謂北京不斷發展夥伴關係的軍事邏輯(The Military Logic of Beijing’s Growing Partnerships)。
中俄關係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人的原則
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國家本身都擁有強大的能力。但中國是該集團的核心參與者。它擁有最多的人口和經濟,並且提供最多的援助。北京是北韓的主要貿易盟友和捐助者。中國幫助伊朗應對國際制裁,並於2021 年與德黑蘭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和軍事用途的商品。儘管西方制裁旨在削弱該國的戰爭努力,但這種支持使俄羅斯經濟免於崩潰。 (中國商品目前佔俄羅斯進口總額的 38%。)
但中國不想被視為該組織的領導者。它甚至不想被視為會員。 2023年4月,中國總理李強聲稱「中俄關係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人的原則」。 2016年,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表示,北京「沒有興趣」組成「任何形式的反美或反西方集團」。因此,政府沒有與伊朗和俄羅斯簽署國防條約。它有時不利於伊朗、北韓和俄羅斯在國際衝突中的立場。
中國希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主導力量
這種模糊不清是有原因的。中國希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主導力量​​,儘管與伊朗、北韓和俄羅斯的合作有助於北京的這項努力,但這三者也可能破壞其目標。這三個州透過吸引華盛頓的資源並分散其對北京的注意力來削弱華盛頓。但它們也大大激怒了中國不想疏遠的德國、日本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強大鄰國。因此,中國官員必須謹慎行事。他們與軸心的關係必須足夠密切,以便他們能夠運用它,但又不能太密切,以免他們因軸心國的不當行為而受到指責。
不幸的是,美國讓中國兩全其美。華盛頓過於專注於弄清楚這些國家是否會形成傳統的國防聯盟,從而無法理解北京現有的創業型夥伴關係方式,或者看到它是否非常成功。在目前的安排下,伊朗、北韓、俄羅斯都給西方製造麻煩。然而,由於這些國家不是中國的正式盟友,華盛頓的合作夥伴並沒有因為中國的違法行為而懲罰中國。事實上,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軸心國正在分裂美國的聯盟體系。美國的許多朋友都專注於自己的地區麻煩製造者,拒絕與華盛頓一起對抗北京。
如果發生戰爭,中國的做法可能特別有效。如果北京和華盛頓必須開戰,軸心國現在已經足夠強大,在軍事問題上也足夠協調,可以共同作戰並擊敗美國。但由於軸心國不是一個緊密協調的集團,它們也可以輕易發動單獨的衝突,瓜分美國的資源,分散美國盟友的注意力,從而幫助北京取得勝利。
因此,華盛頓必須改變方針。美國政府不應試圖猜測這些國家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多密切,或努力將它們分開,而必須開始將它們視為獨裁集團。它必須鼓勵全球盟友也這樣做。它需要將中國視為軸心國的主人——無論現實情況是否如此。
中國與美國對手的關係半進半出
1950年,冷戰爆發,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正式簽訂了為期30年的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該協議是在中國內戰中共產黨戰勝國民黨之後達成的,雙方都認為這是兩個革命社會主義國家的自然走在一起。因此,它呼籲北京和莫斯科「在影響蘇聯和中國共同利益的所有重要國際問題上」相互辯護和協商。
但實際上,中蘇關係很快就變得複雜起來。這些國家確實經常合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支持北韓創始人金日成對南韓的戰爭。但他們也在誰將領導共產主義集團的問題上發生了衝突。例如,北京和莫斯科競相武裝北越。中國抵制蘇聯與美國緩和關係的努力。
如今,中國與美國對手的關係又是半進半出。一方面,合作很多。 2021年,北京續簽了中朝共同防禦條約,截至2023年,中國購買了伊朗90%的石油。中國、伊朗和俄羅斯在阿曼灣定期舉行聯合海軍演習。 2018年,中國同意與俄羅斯一起參加國家軍事演習,兩國在演習中演習的內容包括如何處理朝鮮半島的戰爭。但北京並未支持入侵烏克蘭,也沒有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當俄羅斯總統普丁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六月會面並簽署一項條約時,雙方承諾在任何一方受到攻擊時相互提供軍事支持,中國外交部稱這是莫斯科和平壤之間的雙邊事務。當阿聯酋與伊朗發生海上爭端時,北京 與阿聯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支持「和平解決」。 2024 年 1 月,中國官員告訴伊朗同行遏制胡塞武裝對紅海航運的攻擊,這表明持續的敵對行動可能會危及兩國的經濟關係。
北京一直設法與大多數美國盟友保持良好關係
冷戰期間,中國因其向蘇聯盟友發出含糊不清的信息而付出了代價。隨著時間的推移,莫斯科逐漸遠離北京,最終導致分析家所說的中蘇分裂。但這一次,中國的專制夥伴似乎不介意俄羅斯的行為。儘管北京方面不予理睬,但中國仍以比歐洲支付的價格低44%的價格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伊朗沒有簽署譴責中國對新疆維吾爾人實施暴力的信函,德黑蘭也為北京接管香港和對台灣的主權主張提供了政治支持。
一直以來,北京一直設法與大多數美國盟友保持良好關係。韓國以及日本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完全支持美國對中國的嚇阻努力。北京仍然是日本和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儘管它援助北韓。北京與莫斯科之間已經保持了足夠的距離,以至於歐盟願意在2023年與中國進行超過8,000億美元的商品貿易,佔歐盟貿易總額的15%。法國總統馬克宏在2023年訪華期間表示,法國不會在不關心的危機上盲目追隨美國,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德國總理肖爾茨多次聲稱,德國不是地緣政治集團的一部分,也不會加入任何集團。同樣,中國與伊朗的夥伴關係也沒有損害其與海灣國家或以色列的關係。
中國對伊朗、北韓和俄羅斯的混合態度
乍一看,中國對伊朗、北韓和俄羅斯的混合態度似乎是美國可以容忍的。畢竟,在現狀下,中國不會直接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來攻擊烏克蘭。北京繼續支持以外交手段製止伊朗核子計畫。同時,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可能​​會緩和伊朗的行為。
現狀比北京全力支持這些國家的情況要好。但美國官員不應因當前局勢而感到寬慰。無論是中國與其合作夥伴之間的距離,或是北京與西方的接觸,都沒有真正起到限製作用。中國可能偶爾會對伊朗搖手指,或是悄悄批評俄羅斯,但到了緊要關頭,它就會向這些國家提供大量幫助。例如,北京在 2022 年支持了一場虛假資訊宣傳活動,聲稱美國資助的烏克蘭生物實驗室正在製造生物武器,為入侵烏克蘭提供了理由。各國共同努力挑戰國際機構所使用的傳統人權語言,認為公民自由和法治等概念完全是西方的概念。伊朗、北韓和俄羅斯都使用中國技術來鎮壓本國人民。
北京對這些國家的支持在安全和國防問題上最為明顯。它為他們提供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援助。它與俄羅斯共享情報,包括來自其廣泛的衛星網路的情報,幫助莫斯科的戰爭努力。反過來,莫斯科每年向北京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武器。這些貨物大大提高了中國瞄準美國飛機、基地和艦艇的能力。莫斯科也向北京提供了可用於開發或增強國內武器生產的技術。
俄羅斯與中國的夥伴關係為美國的核算計增添了可怕的新動力
部分由於這種合作,美國可能在數十年來首次處於軍事劣勢。光是中國的現役軍人數量就超過了美國。北京和莫斯科擁有的軍艦和坦克加起來比華盛頓還多。考慮到前兩國政府合作的容易程度,如果他們在軍事戰區並肩作戰,他們很有可能壓倒美軍——例如,如果中國和俄羅斯在針對其南部鄰國的戰爭中援助朝鮮,或者如果俄羅斯提供幫助中國進攻台灣。
獨裁的四方也可能透過單獨但同時的戰鬥來造成嚴重破壞。美國將很難贏得兩條戰線的戰爭。相反,美國武裝部隊的結構是為了打一場重大戰爭,同時阻止較小的區域衝突。這意味著,如果歐洲、中東、朝鮮半島和台灣爆發戰爭,美國將不得不離開這些戰區,除了其中一個以外的所有戰區,以便在很大程度上自力更生,至少在一開始是這樣。
華盛頓不能指望其盟友會幫助美國軍隊
美國的許多盟友都擁有可以與軸心國成員作戰的強大軍隊。但由於它們面臨自己的地區惡魔,它們不願意幫助其他國家解決衝突。如果發生多線戰爭,他們會希望將部隊留在國內進行自衛。這意味著華盛頓不能指望其盟友會幫助美國軍隊,即使是在最需要的地方。例如,如果美國專注於保衛台灣,而北韓則試圖奪取韓國,那麼首爾和東京將完全或基本上不願意向美國提供支援。事實上,對北韓的擔憂已經讓韓國不願意讓駐紮在其境內的美軍在朝鮮半島以外採取任何行動。試圖保護其商業關係的歐洲幾乎肯定不會捲入這樣的衝突。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國必須與美國較量,它將很難幫助其夥伴進行自己的鬥爭。在中國內戰期間,共產黨失去了台灣,部分原因是他們選擇援助朝鮮,從而使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有時間派遣第七艦隊前往台​​灣海峽並阻止入侵。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想重蹈覆轍。
俄羅斯可以透過陸路向中國輸送石油和天然氣
但這些軸心國成員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製造危機,轉移美國及其盟國的資源,而不會引發危險的全面衝突。他們還可以在不參戰的情況下為中國帶來優勢。例如,俄羅斯可以透過陸路向中國輸送石油和天然氣,幫助中國抵禦能源封鎖。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線將俄羅斯石油輸送到亞洲市場,每年可向中國出口約3,500萬噸石油。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的西伯利亞力量管道預計到2025年每年輸送380億立方米,幾乎相當於澳洲每年消耗的天然氣量。莫斯科還可以貢獻其資本和勞動力來幫助中國的製造業。兩國已經建立了聯合製造系統,包括與製造武器相關的系統。
刺激第三個國家的核擴散
如果莫斯科選擇稍微捲入美中戰爭,就會帶來更令人頭痛的問題。例如,俄羅斯戰鬥機可以像過去那樣與中國軍隊進行防禦性聯合空中巡邏。美國可能會避免攻擊中國目標,即使只是為了阻止俄羅斯成為直接參戰者。
無論俄羅斯的參與程度如何,其與中國的夥伴關係都為美國的算計增添了可怕的新動力。過去,美國從未與多個核武國家抗衡。現在,加上北京和莫斯科,它就有了兩個。對華盛頓(和世界)來說不幸的是,試圖防止與其中一國政府發生衝突可能會削弱對另一國政府的威懾力。例如,美國於1987年與蘇聯簽署了《中程核武條約》,以消除蘇聯的地​​面發射中程飛彈。它大致上取得了成功,並緩和了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但該協議也讓北京不受限制,幫助其在中程彈道飛彈方面獲得了顯著的區域優勢。這三個國家中任何兩個國家之間的未來談判都可能再次刺激第三個國家的核擴散。
獨裁軸心為北京提供了政治支持、能源供應和技術
一些美國戰略家建議,為了處理這個軸心,華盛頓應該試著分割它。美國官員似乎正在傾聽。例如,2023 年 3 月,布林肯試圖利用北京和莫斯科的不安全感來離間後者:「俄羅斯在這種關係中處於初級地位,」他說。這種努力可能會讓人回想起冷戰時期,當時華盛頓致力於分裂令人擔憂的中蘇軸心。隨著北京和莫斯科的距離越來越遠,美國外交官與中國同行建立了溝通管道,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森於1972年訪華。最終,他們甚至合作監視蘇聯。
但今天,這樣的努力將毫無意義。獨裁軸心為北京提供了從西方無法獲得的政治支持、能源供應和技術。試圖讓這些國家相信他們的專制同事所構成的威脅比美國更大,不僅無效,而且愚蠢。
美國不應試圖分裂歐盟,而必須反其道而行:將其成員國視為完全相互連結的。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的不良行為會導致其他人受到懲罰。美國可以將中國政府視為支持實體,並對整個國家實施經濟限制,而不是專門製裁支持俄羅斯戰爭努力的中國公司。它可以告訴北京,這些限制將繼續存在,直到俄羅斯坐到談判桌前。北京將會大聲疾呼,聲稱它對莫斯科沒有影響力。事實可能確實如此。但在利益攸關的情況下,中國將更加努力地獲得成功向俄羅斯施壓所需的影響力。
如果華盛頓想成為全世界的領導者,就需要獲得獨裁國家的支持。
將中國與其合作夥伴聯合起來也可以幫助華盛頓統一自己的聯盟。歐洲可能沒有完全認識到北京對國際秩序的威脅,但它肯定了解莫斯科帶來的危險。然而,美國並沒有向歐洲國家解釋為何中國和俄羅斯有著廣泛的聯繫,而是強調了北京與莫斯科入侵之間的狹隘聯繫。如果華盛頓能夠解釋更大的關係,歐洲人將更有可能認真對待北京的安全挑戰,並更積極地試圖塑造其行為。
但美國仍應避免採取意識形態手段。儘管它應該將這些專制國家視為一個集團,但它應該避免將全球競爭視為民主國家對抗專制國家的競爭。如果這場競賽是關於政府體系的,獨裁夥伴(例如沙烏地阿拉伯)不會願意幫助華盛頓戰勝中國。巴西、印尼和南非等發展中國家的許多潛在民主夥伴也不會這樣做。事實上,中國透過不搞政權不可知論和專注發展而建立了廣泛的朋友網絡。例如,在對外國聽眾的演講中,習近平喜歡強調北京對「國家主權」的尊重、對「不干涉」的承諾以及看到貧窮國家變得富裕的願望。發展中國家已經傾聽了。 2024 年夏天,當習近平會見東帝汶(一個貧窮、高度民主的小國)總統若澤·拉莫斯-奧爾塔時,拉莫斯-奧爾塔宣稱,他並不關心大國競爭,也不關心他的國家的性格。拉莫斯-奧爾塔說,如果中國能夠緩解東帝汶的貧困和營養不良,「那麼中國就是我的英雄」。
美國別無選擇,只能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華盛頓應該借鏡北京的經驗。如果它想成為全世界而不僅僅是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它就需要獲得發展中國家民主國家和獨裁國家的支持。 (根據自由之家的說法,地球上 80% 的人生活在不自由或僅部分自由的國家。)它需要更加靈活,調整其產品和資訊以解決每個國家關心的問題。這個過程不僅涉及提供更多援助,還涉及為正確類型的專案做出貢獻,例如與醫療保健、高等教育和網路安全相關的專案。這意味著加強外交接觸、軍事合作和民間聯繫。
確實,透過施加更多壓力,華盛頓及其盟友可能會推動北京與伊朗、北韓和俄羅斯建立更牢固的聯繫。但中國已經從這些關係中獲益匪淺,因此美國別無選擇,只能採取更強硬的立場。現實是,美國所做的任何讓中國付出代價的行為都會讓北京感到不安。避免這種情況的唯一方法是滿足它的要求,即對台灣的領土控制、對南海的海上控制以及對亞洲的經濟、軍事和政治主導地位。華盛頓不能害怕讓中國為幫助不良行為者付出代價,尤其是當北京方面的克制讓北京假裝置身事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