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廢為寶 幫虻小助手創循環經濟

黑水虻幼蟲除能分解食物垃圾,可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還能吃汙泥、沼渣,降低環境汙染;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黃紹毅說,黑水虻「業務範圍很廣」,亦可轉化成為有價值的產品,歐美更用在保養品及人類食品、保健品上,若能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加上法規鬆綁,可創造「零廢棄循環經濟」。

黃紹毅指出,相較傳統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方式,黑水虻養殖因不需大量土地、水和化肥等能源密集型資源,相對節能,還能將廢物轉化為有用產品,像是蛋白質和堆肥,相較傳統廢物處理方法,可減少垃圾填埋場的使用,進而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的釋放。

黃紹毅表示,改變生產系統及處理垃圾方式,讓垃圾成為一種資源,就是循環經濟的概念,根據研究,1000萬隻黑水虻可以在24至48小時內吃掉10噸廚餘,解決「食物垃圾」問題,且蟲體經快速乾燥後可做成動物飼料,虻糞還能變成農業肥料,對農業有貢獻。

「大規模培育是挑戰!」黃紹毅指出,維持適當的溫度、溼度和通風環境,是黑水虻繁殖生長的關鍵,避免微生物汙染和疾病風險,養殖者需實施有效的衛生措施和監測系統,並隨時關注幼蟲密度、疾病管理及環境衛生等問題,加上飼料品質和配方零汙染,才能提升產品質量,實現商業化應用的可行性。

黃紹毅說,目前歐美推動黑水虻用在動物飼料、肥料、保養品、化妝品上,像人類的食品、保健品、蛋白質補充的零食、食品原料、飲料原料等添加、甚至醫藥使用,相當普遍。台灣目前也有少數運用材料在化妝、保養品上,因涉及商業行為,法規有許多限制,從飼養規模到發展產業整合有難度,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