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排放釀全球海水酸化 專家憂本世紀末將再增170%

世界海洋報告會議播放的「生命大遷徙」影片,紀錄氣候變遷造成南非東開普省沿岸生物遷移的環境衝擊。

原本充滿生命驚喜的海底生態,現在卻因為地球環境驟變而潛藏致命危機,元兇就是人類製造的各種污染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秘書海爾吉森指出,「來自塑膠的污染物持續穩定增加,還有其他化學污染物,實在是不勝枚舉,其中許多問題都可追溯到氣候變化。」

聯合國邀集全球100名科學家進行研究,再度為海洋危機敲響警鐘。研究顯示2023年是史上暖化速率最快的1年,綜觀海洋專家的數據,目前氣候變遷導致海洋面臨含氧量下降、融冰造成海平面升高,以及海洋酸化等3大危機。

其中因為化石燃料導致海洋酸化產生的後遺症,讓科學家憂心忡忡。

海爾吉森指出,「酸化的主因是化石燃料,全球約有25%到30%的化石燃料排放被海洋吸收,這會改變大海的化學成分,讓海水更酸。」

研究發現,目前海水酸化程度已經超過前工業時期的3成,到2100年之前還會再增加超過170%。

海洋酸化讓貝殼類生物首當其衝,不但貝殼越來越薄,族群數量也將隨之減少,嚴重衝擊海洋食物鏈。

海爾吉森坦言,「我們看到年幼的動植物過於脆弱,無法在環境波動中生存,因為酸化並不是一個穩定的數值,它隨時在變化,這會干擾海洋生物。」

沿海生態也因為海洋變化而受到衝擊,科學家發現多達500個沿岸區已因為海洋缺氧見不到生物,儼然成為死亡地帶。科學家建議,應藉由擴大種植紅樹林和藻類養殖面積以致力脫碳。

巴西里約熱內盧從1984年開始設立紅樹林保護區,2020年環保團體在瓜納巴拉灣紅樹林砍伐區種植3萬棵樹,如今樹已成林,不只海灣環境潔淨,螃蟹和淺海生物也開始回歸,恢復當地的生態系。

儘管如此,目前仍有6成國家尚未擬定完善的沿海林區保存計畫,如果要趕上2050淨零減碳的目標,各國還得加把勁。

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主任布恩坦波表示,「如果我們努力點,全球一起合作,努力達到淨零減碳、穩定溫室氣體濃度,到本世紀末我們仍有機會。」

除了海洋危機外,一項引用全球大氣測量數據的報告顯示,總量僅次於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超過預期。截至2020年為止的40年內,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已上升了40%,其中農業活動是主要來源。

人口和對食物需求量較高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和美國等國,則是一氧化二氮排放量較多的國家。由於一氧化二氮無法被消除,減少排放量是目前的因應方式。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全球年約60億噸海砂被挖走 填補不及危害海洋生態
英日攜手海洋普查 目標辨識10萬種未知生物
過度捕撈 「海洋清道夫」銀塔鐘螺數量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