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金融危機 「QE教父」伯南克等三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圖為前美國聯準會主席伯南克。取自@NobelPrize
圖為前美國聯準會主席伯南克。取自@NobelPrize

【民眾網編輯劉家瑜/綜合報導】

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美國學者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戴布維格(Philip H. Dybvig)三人共同獲得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獲獎者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在研究銀行擠兌和金融危機的互動關係,其核心觀點是,銀行業並非僅是經濟模型所假設的存款人和借款者間的中介者,更對經濟體系提供重要的服務:包括化解存款人、貸款者的資訊不對稱、期限不相等、將儲蓄引導至生產性投資,並證明「避免銀行倒閉潮」的重要性。

伯南克過去曾研究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在當時背景下,民眾不信任美國銀行,認為各種借貸的信用不存在,於是出現擠兌風潮,現金不足的問題,大家寧願手上都是現金,也不願意存在銀行裡,美國經濟衰退嚴重。為了不重蹈經濟大蕭條的覆轍,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的當下,時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便當機立斷,為金融體系注入源源不絕的資金,從2008年至2014年,啟動了三次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被稱作「QE教父」。

美國學者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戴布維格(Philip H. Dybvig)1983年的提出戴蒙德-戴布維格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以博弈論為基礎,指出銀行不但扮演提供儲蓄者和借款者間的中介,更化解存款人、貸款者的資訊不對稱、期限不相等、將儲蓄引導至生產性投資,而以央行或政府作為「最後貸款人」的存款保險制度,得以對抗銀行倒閉傳聞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進而化解金融危機。

多數學者認為,柏南克是讓當時美國經濟度過難關的最主要關鍵人物,但許多學者、專家對他褒貶不一,例如量化寬鬆為市場注入過多資金,導致資源無法達到最有效利用,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並讓資產價格持續往上推升。此外,伯南克利用QE雖讓美國的金融海嘯影響時間縮短,但也造成外溢效果,讓亞洲國家吞下許多苦果,前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便曾在伯南克來台演講時,當面對伯南克抗議,「你的QE帶來很多副作用,讓我們很煎熬(suffer)。」

追蹤民眾網Line官方帳號

更多新聞報導:

央行穩匯 外匯存底9月減少43.7億美元 近12年最大

不忍了!央行:楊金龍談及外匯管制與台股下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