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人質外交」報復西方技術圍堵!《金融時報》:日本反成最大苦主

美中科技戰開打至今約五年,美國多次向中國發動技術圍堵,從川普大動作禁止華為設備進口,到拜登去年頒佈十年來最廣泛出口限制,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設備和技術。《金融時報》近日指出,北京正向外國企業展開針對性報復,包括逮捕他國企業員工,以進行「人質外交」。

英國《金融時報》(Finacial Times)17日指出,過去兩個月以來,北京政府對外國企業祭出多項報復行動,包括:制裁參與對台軍售的美國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和「雷神飛彈系統公司」(Raytheon Missiles & Defense)、以國安為由對美國晶片製造商美光( Micron)展開調查、突擊搜查美國企業盡職調查顧問業者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的北京辦公室並逮捕5名員工、逮捕日本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 Pharma)北京分社的1名高層、重罰全球知名會計事務所德勤(Deloitte)2.12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9.4億元)。

《金融時報》表示,這些舉措都是中國對美國技術圍堵的回應,也揭示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報復戰略,即小範圍地鎖定對中國利益損害風險最小的產業和公司。

在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和歐巴馬(Barack Obama)執政期間都曾任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SC)中國事務主任的韓磊(Paul Haenle)稱:「中國並沒有要放棄克制戰略,轉向大範圍報復的立場,但他們會精準地選定一些企業來開刀,來表達其挫折情緒。」

北京以人質外交作為報復,日本容易受害

然而,中國政府突襲搜查外國企業並逮捕其員工,也讓各界擔憂北京是否會在與西方關係惡化之際,進一步升級為人質外交。2名外國風險諮詢公司的人表示,美思明智集團和安斯泰來製藥的員工拘捕案件,讓許多公司緊急進行員工安全審查,並立即暫停中國出差計畫。

「這對相關產業而言是一大警鐘」,一位知情人士向《金融時報》説,中國的偏執程度如此高,除了讓美思明智集團的員工深陷危機,勢必也會影響到業內知名的管顧公司,例如:班恩企管顧問(Bain)、麥肯錫(McKinsey)、波士頓諮詢顧問公司(BGC)。

專家直言,日本尤其容易受到北京人質外交的威脅,因為東京缺乏成熟的情報機構,以及與中國談判交還公民的工具。根據日本外務省統計,中國自2014年通過《反間諜法》以來,已經有17名日本公民遭到北京政府逮捕,其中5人目前仍遭拘押,包含日前被捕的1名安斯泰來製藥員工。

中美貿易戰。(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美聯社)

中共態度克制,著眼經濟問題

《金融時報》指出,儘管對西方積怨頗深,中國政府仍不希望破壞後疫情時代利用外資振興經濟的機會,因此會避免對經濟復甦至關重要的公司或產業下手。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高級研究員羅谷(Dexter Roberts)坦言,他對中共的克制態度深感驚訝,但這也反映出中國今年面臨諸多挑戰的事實,尤其是在經濟方面,「他們現在最不需要做的就是,被一段更敵對的美中關係分散注意力。」

專家也預測,在北京當局以「嚴重審計缺陷」為由重罰德勤之後,四大會計事務所未來都將面臨更多壓力。位於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會計學教授程林表示,雖然國內外企業的審計品質經常出紕漏,但北京針對會計事務所開罰,主要還是基於對數據和國安的擔憂。

2022年中國經濟(AP)
2022年中國經濟(AP)

2022年中國經濟(AP)

電動車材料和技術成談判籌碼

習近平政府目前似乎也考慮限制西方取得汽車製造的重要材料和技術,包含管制出口某些自動駕駛車輛需要的稀土和雷達測繪技術。位於北京的商業顧問公司Sino Auto Insights董事總經理李圖稱,對於製造電動車所需的採礦與精煉產業,中國若決定將其支配地位當成一種武器,都會立刻造成日、韓、美與歐洲政府的焦慮。

中國龍州經訊顧問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研究主任葛藝豪(Arthur Kroeber)指出,對電動車所需原料和技術進行出口限制,亦可作為中國和西方商議放寬晶片產業管制時的籌碼。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分析師金秀(Soo Kim)認為,中國的報復行動將會日益嚴重,因為中美關係近期毫無好轉跡象。她接著解釋,「美中競爭的層面很多,北京還有諸多手段可以使用,像是對經貿高度依賴中國的美國盟友和夥伴施加壓力。」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