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婞淳奪銅!拿銅牌為何比銀牌更快樂?「差一步就能打敗第一名」心理學解析

2023年杭州亞運賽事熱烈進行中,有「舉重女神」稱號的郭婞淳在女子舉重59公斤級項目,以抓舉101公斤、挺舉126公斤,總和227公斤,奪下銅牌。

運動場上除了選手們拚盡全力比賽之外,更藏著有趣的心理學理論:其實拿銅牌比拿銀牌更開心!這是為什麼?本文一次看懂。

杭州亞運賽事開跑,台灣選手們屢創佳績、獲得獎牌,讓所有觀眾都為之振奮!激烈賽事背後,蘊藏著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試想,得到金、銀、銅三種獎牌的選手中,誰會是最快樂的那一個?

男雙桌球莊智淵、林昀儒_1.jpeg 圖/中華奧會
男雙桌球莊智淵、林昀儒_1.jpeg 圖/中華奧會

這答案無庸置疑會是金牌選手,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在幾項研究中,第二快樂的居然是奪得銅牌的選手,他們的快樂程度比拿下銀牌還要高,背後原因為何?

桌球混雙頒獎 圖/PTT
桌球混雙頒獎 圖/PTT

延伸閱讀:郭婞淳為台灣奪下東奧首面金牌!舉重女神幕後:倖存女嬰的奮鬥,不只為贏得比賽

「差一步就能打敗第一名」

被譽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心理學原理》寫下一個悖論:「一個人會因為他是全世界第二名的拳擊手或划船手,對自己感到羞愧而死,主要是因為,只差那麼一個他就能打敗了所有人,他一心只想打敗第一名,若沒做到,其他的勝利對他來說根本什麼都不是。」

這個悖論在1892年被寫進書中,100多年後的現在看來,依然有許多研究結果可以印證。康乃爾大學的梅德維克( Victoria Medvec)、基洛維奇(Thomas Gilovich )以及托雷多大學馬戴( Scott Madey)三位心理學家指出,可以用心理學概念「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來解釋這個現象,意即,人們會把客觀成就和「應該得到的成就」進行比較,不停提出「假如...」或是「如果可以...就好了」這類的想法。

柔道銀牌_ 楊勇緯 圖/教育部
柔道銀牌_ 楊勇緯 圖/教育部

把這個想法放回金銀銅牌的例子中,對銀牌選手來說,比賽前的選項是銀牌跟金牌,當獲得第二名的銀牌後,會一直想自己與金牌的差距,想著「我應該可以拿金牌的」,但是對銅牌選手來說,比賽前的選項是奪牌或是完全沒有獎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況,因此當拿下銅牌後,會更聚焦在「哇我得到獎牌了」這件事情上。

因此從結果來看,雖然得到第三名,但銅牌選手會更聚焦在自己達成的成就上,自然開心程度就會勝過聚焦在與冠軍差距的銀牌選手。

表情騙不了人,銀牌選手通常難掩失落

為了將這個理論用更科學化的方式呈現,研究人員將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頒發獎牌儀式,以及宣佈冠軍當下的影片播給大學生看,並請學生們依據得牌選手們的表情和動作評分其情緒,1分為「痛苦」,10則為「狂喜」。

在學生們的評分中,宣布名次的當下,銀牌選手的平均分數為4.8分,銅牌選手則高達7.1分,而在授牌儀式時,銀牌選手分數為4.3分,銅牌選手則是5.7分,可以看出奪下第三名的選手看起來都比第二名還要開心。

桌球混雙選手林昀儒、鄭怡靜 圖/教育部
桌球混雙選手林昀儒、鄭怡靜 圖/教育部

2006年,舊金山州立大學也做了類似的研究,他們搜集了來自35個國家、84名運動員三個時刻的影片素材,分別為比賽後、獲獎時,以及站在頒獎台上拍照時,數據顯示,沒有一位銀牌選手在比賽後的當下露出笑容,更有43%露出傷心情緒、29%則是面無表情。

研究中也進一步分析了選手分站在頒獎台上的表情和臉部細節,結果顯示,金牌和銅牌的笑容都是很真誠的,證據包含嘴角向上拉伸的微笑肌肉,以及抬高臉頰、縮小眼瞼和產生魚尾紋等,但明顯可以看出銀牌選手多是露出「禮貌微笑」,顯示他們心中「不是真正的快樂」。

一個人如何主觀看待他的成就,比成就本身更能影響情緒——這樣的理論不只能在奧運賽場上被證實,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能看到。

舉例來說,若是A被加薪5%,而同事B卻被加薪10%,客觀上,B會感到更開心。但若A本來只預期加薪3%,最後竟得到了5%,而B原先預期要加薪15%,卻只得到10%,那麼兩人的快樂程度就會出現反轉,A勢必會顯得更高興。

若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狀況,我們可以用降低期望來減少自己的失落感,但對運動選手來說很不一樣,他們需要更多的「期望」來激勵自己,撐過日複一日的高難度訓練、產生強勁動力,因此得知和期望只有一步之遙時,失望和難過的情緒就會更凸顯。當然,任何理論都無法否定這些優秀選手的表現和努力,他們仍是讓任何國家人民都感到驕傲的運動員。

資料來源:Scientific americanCNN

責任編輯:蕭閔云

更多報導
奧運桌球混雙台灣奪銅牌!林昀儒、鄭怡靜一冷一熱,絕佳默契從一次輸球破冰起
東京奧運郭婞淳奪金戰將登場!舉重女神幕後:倖存女嬰的奮鬥,不只為贏得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