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啟動統一的進程?

2023年10月,前國安全祕書長蘇起指出,未來五年是美國和台灣的脆弱期,也是中國的機會期。他警告,如果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當選,可能成為兩岸衝突的導火線。蘇起的言論似乎在提醒我們:人類的歷史,領導者的決策是關鍵;在錯誤的時間點選擇錯誤的領導人,可能會引發不可逆轉的衝突。例如從拿破崙到希特勒,不都是因為在錯誤的時間點選擇錯誤的領導人,最終導致了不可逆轉的歷史變局?

2024年5月,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大陸官方媒體《新華社》隨即發表評論,將賴清德的演說形容為「台獨白皮書」。這讓我聯想到:一個清晰的立場不僅表明意圖,也為對手設下了界限。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趙春山,針對賴總統就職演說時表示:「真正令我惶恐的是賴清德沒有講的地方」,他強調,包括沒提到中華民族、兩岸關係條例,這會讓大陸覺得台灣是外人,雙方有文明衝突、非我族類,「未來若發生戰爭,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最後台灣不是中國人,那就沒完沒了」。趙春山的言論似乎在警告:當身分認同不明確時,衝突便難以避免。

2024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接受媒體專訪時說:「中國的統一進程已經啟動。」緊接著在新加坡舉辦香格里拉會壇,大陸國防部長董軍演說時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是捍衛祖國統一、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將以及時、堅決、有力的作為遏制台獨,確保其圖謀永無得逞之日。誰膽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一前一後的發言說明了一道歷史鐵律:國家行動的不可避免性,常常來自於長期的準備和決心。

北京的決心是什麼?2023年習近平在新年致辭時宣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定論,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2024年大選結束以後,台灣的前途交到台獨務實工作者賴清德手中。這不禁讓人好奇,儘管中國的哲學理念是「慎戰止戰」,然而以賴總統堅韌不拔的執著個性,是否會改變台灣的命運?歷史告訴我們:個人的決心往往和國家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共同決定歷史的進程。在這些歷史的回聲和現實交錯下,我們怎能不對兩岸的未來深感憂慮呢?(作者為海軍退役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