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華府緊張 美國學府轉與台灣高等院校合作

(中央社台北26日電)包括知名的哈佛大學等多所美國高等學府雖加強與中國的往來,卻因擔憂中國的影響力,紛紛轉與日益受到青睞的台灣院校合作。雙方交流不僅限於語言和文化薰陶,甚至擴及半導體等尖端科技領域。

香港南華早報24日報導,美國國會和各州議會近來相繼立法並頒布,嚴格控管中美學術合作法規,因此受影響的美國高等院校另發現一個新的合作夥伴:台灣。

今年2月結束與天津商業大學等若干中國學府長達20年的夥伴關係後,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IU)與位在台北市的實踐大學敲定諒解備忘錄。

這所位於邁阿密的公立大學表示,由於佛州新頒布針對外國影響力的法規,明定公立學校必須取得州政府的核准才能與中國維持夥伴關係,因而決定與中國院校的合作喊卡。

FIU並非是美國第一所選擇面向台灣取代中國的大學,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2021年即宣布備受媒體矚目的決策,也就是廣受學生喜愛的暑期中文課程,

授課地點由北京改至台北,被視為中美關係變質所致。

雖然哈佛等美國私立院校並未完全轉離中國,北京也亟欲於未來5年內爭取5萬美國青年學子赴中,不過美國政壇的風向日益青睞台灣。

美國與台灣向來是關係密切的教育合作夥伴,「全球台灣研究中心」(The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GTI)

計畫經理吳智芳表示,由於美中地緣政治緊張,美國大學與中國學術機構合作的誘因益減。

她說,甚至中美間的教育夥伴關係持久穩定度漸減,以致大家逐漸轉向台灣,並體認到台灣的優勢。吳智芳提及的優勢,包括台灣的民主自由。

報導舉例,FIU國家安全政策副主任賴薩魯斯(Leland Lazarus)表示,佛羅里達國際大學一直尋覓與頂級的飯店管理學院合作,而「實踐有助於我們的師生與世界上最重要的民主國家之一連結」。

像這樣的優勢,並未妨礙訪台師生體驗中文與文化洗禮,而這些都是中國鷹派與鴿派非常看重的機會。

佛州的轉變最顯著,近年來美國針對美中教育合作的立法審查也是日益加強。像是在路易斯安那州、蒙大拿州、俄亥俄州與德州,紛紛簽署或頒布多項法案,涵蓋範圍包括強制通報合作關係至制止中國學生入境等。

目前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估計逾1000人,2019年超過1萬1000人。與此同時,2020年頒布的「台美教育倡議」(US-Taiwan Education Initiative),可說是開拓美國民眾赴台學中文教英文的良機。

據美國在台協會(AIT)統計,台美教育倡議之後,台灣已與美國24州簽署諒解備忘錄,同時56所美國大學再度或首度與台灣敲定夥伴關係,這一關係通常與中國的並存。

2021年,位於伊利諾州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成為全美首個依據台美教育倡議簽署諒解備忘錄的高等院校,該校同時仍與中國的校院維持12項有效協議。

位於佛蒙特州的美國明德學院(Middlebury College)今春宣布,在台灣國立中山大學辦理新的語言課程,並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中文課程互補。

對於若干美國院校來說,台灣已逐漸取代中國成為選讀中文與接受文化洗禮的目的地,這通常與美國政府機構的經費挹注與否有關。

美國國防部的語言「領航計畫」(Language Flagship)與美國若干高等教育機構合辦中文研讀,以往補助經費可享赴南京、天津或北京一學年,不過如今

僅補助赴台北而已。

同樣由美國國防部主辦,獎勵語言和文化研習的「波倫獎學金」(Boren Awards),以及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與關鍵語言獎學金」(Fulbright and Critical Language Scholarship),近年也已終止或暫停赴中研習方案,同時仍維持或擴展台灣的課程。

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中文領航計畫主任弗萊賀提(Brian Flaherty)指出,即使不少人仍有意前進中國,但政府資助赴中研習驟減使得學生打退堂鼓。

況且,類似的資助對於有志於在服公職的美國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許多人擔憂,沒有美國政府認可的赴中學習,恐不利於日後爭取需身家調查的職缺。

弗萊賀提還說,政治重心從中國轉移也促成若干正向發展的成果,目前美國大學院校紛紛把握機會強化對台關係,且適當擴展在台的編制,往昔則是挹注較少。

加上台灣的地緣政治地位日益提升,多少因台灣在戰略科技領域如半導體等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同樣也誘發台美建構學術合作的新型態。

美國華盛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今夏宣布在國立台灣大學舉辦,致力於鑽研半導體設計的海外研習課程,並於官網聲稱:「這是接觸台灣獨步全球的半導體公司與研究機構的千載難逢良機」。

與此同時,2023年12月,美國頂尖MBA─達特茅斯塔克商學院(Dartmouth Tuck School of Business)師生首度組團來台研習,並走訪台積電、鴻海富士康與多家科技新創公司。

打鐵趁熱,台灣也趁此拓展在美國的布局,像是開辦數十座語言中心與課程,起初的目的是為了取代極具爭議的中國孔子學院和課堂。

去年11月,台灣與蒙大拿州在蒙大拿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ontana)共同宣布全新的中文課程,去年蒙大拿大學因與香港的NGO,開辦在中國的海外研習課程,而遭到國會嚴審。

不過也有些美國的大學院校並未因遭遇當前的衝擊,設法就開辦中文與文化薰陶課程另謀出路。

位於堪薩斯州的強生郡社區學院(Johnson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與陝西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是合作夥伴,但兩校的往來在2020年生變,因西北工大被列入與解放軍往來密切的黑名單。

於是,雙方原本開辦的課程於疫情期間全面中止,不過強生郡社區學院也並未與台灣建立合作開辦課程的模式。更有若干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表示,固然歡迎台美之間的教育交流熱絡,但也不能偏廢中國的高等學府。

華盛頓的中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China-America Studies)研究員西蒙(Denis Simon)表示,

台灣與中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

這位堪稱促成許多中美高等教育合作的關鍵人物表示,早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前,他在台灣就接受絕佳的語言訓練,但台灣是個獨樹一格的島嶼文化,中國是個人口10餘億的大國,的確是個更有必要全方位了解的國度。

但西蒙也說,許多美國的私立大學足可以靠著捐贈自給自足,而且無須理會各州議會或美國國會訂定的法規,

但公立學校並非如此。

不過就眼下的情況而論,美國學生可樂觀期待,台灣政府將加強推動與國際接軌的文教交流。

吳智芳說,有鑑於台灣幅員並不遼闊而且人口益減,國際化當然最符合台灣利益,向訪客招手歡迎他們訪台,這是使世人愛上台灣的最好辦法。(編輯:曹宇帆/邱國強)11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