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熱浪出現極端高溫 科學家揭溼熱奪命「危險點」僅需30℃

美聯社報導指出,有研究團隊透過讓受測者待在熱箱(hot boxes)中,藉此觀察在高溫情況下人體產生的變化,結果發現,會導致疾病甚至死亡的致命高溫,其實比學者們原先預期的還要再低上幾度。

對人體致命的高溫範圍為何?

澳洲雪梨大學的學者傑伊(Ollie Jay)解釋,人類的體溫通常為37℃,距離會造成中暑的高溫只有約4℃左右的差距。

來自休士頓的醫院急診科主任甘地(Neil Gandhi)則向美聯社說明,他所服務的醫院在熱浪期間,如果碰上患者發燒超過102℉(約38.9℃),同時又沒有驗出其他明確感染源,院方就會檢查是否患有熱衰竭或更嚴重的中暑。

甘地進一步指出,在某些最熱的時候,甚至常會發現患者高燒達到105℉(約40.6℃),只要再多1到3℉,就有很高的致命風險。

  • 美、歐、中東紛傳異常高溫 學者:超過40℃恐釀器官衰竭

高溫造成的3種不同奪命方式

器官衰竭

傑伊表示,高溫的奪命方式主要可分為3種,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暑、體溫急遽升高後引發的器官衰竭。

傑伊解釋,由於人體在碰上體溫升高時,會將原本胃和腸道的血液流向皮膚進行降溫,但此時就可能導致原本侷限在腸道區域的毒素因此進入血液循環,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血栓等症狀,最後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心血管疾病

其次則是造成心臟的工作負擔增加,由於體內血液流向皮膚降溫的過程中會造成血壓下降,心臟就會試圖輸出更多血液以避免人體昏倒。

這點對於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更為致命,傑伊將其形容為如同「拖著受傷的腿追公車」,很有可能讓不好的事情發生。

脫水

第3種致命方式則是高溫帶來的脫水現象,當人體開始流汗到一定程度後,體內失去大量水分,就會對腎臟運作產生巨大壓力。

人體脫水還可能進一步引發休克,導致器官因缺乏血液、氧氣等而停止運作,接著引發癲癇發作甚至死亡。另外脫水也會造成血液流量減少,並加劇第2種奪命方式中的心臟負荷問題。

除了致命風險外,美聯社也引述其他學者或醫師的觀點指出,高溫也會對腦部造成影響,例如中暑的經典定義之一,就是在體溫上升到40℃時伴隨而來的認知功能障礙。

濕熱比乾熱更恐怖?

相較於一般溫度計量測氣溫時得到的「乾球溫度」,科學家將同一塊空氣中相對溼度達到100%時的溫度稱為「濕球溫度」。

由於濕度會影響汗水蒸發的能力,過往認為濕球溫度若超過35℃,身體就會開始出現問題。

不過賓州州立大學的教授肯尼(W. Larry Kenney)測試發現,真正的「危險點」只有30.5℃左右,而這個數字已經開始實際在中東地區出現。如果是對年長者來說,「危險點」甚至會再降到28℃。

這項實驗也同時針對乾熱情況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年輕的測試者直到52℃都還有辦法維持身體機能,年長者則可以撐到43℃,這在中高濕度的高溫環境中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結果。

肯尼對於熱浪的危險程度最後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潮濕熱浪奪走的人命遠比乾燥熱浪還要更多」。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2022諾貝爾/量子糾纏研究突破貝爾定律 美法奧3科學家獲物理獎
歐美等地高溫 專家:今年7月史上最熱月份
熱浪席捲全台 北市37.6度創今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