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河川水質改善有成 親水活動變活絡

北市環保局17日指出,111年度臺北市河川水質指數(RPI),淡水河本流4.15、基隆河2.81、新店溪2.96及景美溪1.67,分別較110年改善27.6%、25.9%、33.3%及27.7%,其中基隆河及新店溪由中度污染改善至輕度污染,景美溪由輕度污染改善至未(稍)受污染,河川水質指數為近年來最佳。

環保局表示,河川水質改善有成,帶動起民眾親水活動的興趣,北市親水活動也變得活絡起來。依據觀傳局、體育局、交通局及工務局統計,2022臺北燈節(含雙溪河濱公園「水火共舞聲光劇場」)計170萬人次、2022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計6萬1,000人次、2022大稻埕情人節計10萬人次、111年度藍色水路(淡水河及基隆河)載客數計6萬759人次、河濱自行車租借站計35萬5,108人次。

此外,北市針對基隆河沿岸之迎風、迎星、百齡、雙溪等4座水域碼頭進行新建及優化,推動基隆河帶狀水域發展,舉辦的親水體驗課程包括獨木舟、立式划槳(SUP)、快艇衝浪等。另北市已完成全長112公里之河濱自行車道路網建置,水利處特別籌辦「環騎臺北」河濱自行車挑戰認證(活動期間111年7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止)。大地處亦規劃「臺北大縱走」,其中捷運動物園站至捷運關渡站間之河濱自行車道列為第八段行程,將山林與親水相結合,邀民眾從不同角度認識臺北河濱之美。

臺北市河川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工程面、生活污水處理效能面及污染管理面等三面向。環保局提到,工程面部分,持續提升北市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率,目前接管率超過8成;北市計有14座截流站推動「污水截流最佳化操作」,最大化截取晴天污水,並有5處現地處理設施,協助淨化水質;污染管理面部分,目前已完成設置5處自動水質監測站,遇突發污染事件或超標污水排放時,可及時通報相關單位採取因應措施,降低污染危害。

為減輕逕流污染對河川的影響,環保局持續執行北市雨水下水道(側溝、箱涵及涵管)清淤作業,111年清淤溝泥計有8萬924公噸;另為維護河面清淨,臺北市河川區域河面漂流物撈除工作由水利處與環保局共同合作,111年計撈除處理3,695公噸河面漂流物。

環保局說明,北市河川水質改善,民間團體投入也相當重要,目前臺北市水環境巡守隊共有23隊、634名志工,在臺北市的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及景美溪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巡守志工以步行或自行車方式,沿著溪流河畔檢視河川有無異常,並透過簡易水質檢測包來掌握河川水質情形,北市河川水質除市府團隊共同攜手合作,更有賴臺北市民們共同守護。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