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 陳澄波清水斷崖畫作首返臺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北師美術館(MoNTUE)《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特展即起登場,展出陳澄波、石川欽一郎等47位臺灣、日本籍藝術家作品,從這些油畫、膠彩畫、石雕作品,遇見近百年前的臺灣,看到蘭嶼達悟族少女、臺北植物園、淡水河和奇萊山景,陳澄波《東臺灣臨海道路》描繪花蓮清水斷崖,睽違90年後,首度返臺與國人見面。

百年前,臺灣現代美術的潮流蓬勃發展,參與創作、鑑賞美術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包括臺灣第一代現代藝術家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等,前仆後繼遠赴海外留學,他們燃燒生命致力創作,除了揭開臺灣現代美術的序幕力創作結晶超越政治紛爭,成為臺灣的文化記憶寶庫。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特展展名,取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臺灣」一文,企圖展現百年來這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再發現」不僅指涉曾被認為佚失作品的新出土,同時也意味著對已知作品新史料的再挖掘、再認識,透過展覽與過去對望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在時光洪流的刷洗下,許多作品早已消失,甚至也因為臺灣多雨潮濕的氣候陷入保存危機。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支持下,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顏娟英為首,聯合臺大、臺師大等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四處奔走,將年代久遠且散落在藝術家後代、民間、非美術館的公立機關、海外作品,由北師美術館邀請專業修復師修復整理作品,透過《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完整呈現早年臺灣美術作品。

觀眾透過這項展覽,可以發現藝術史學者一度認為消失,卻因緣際會重現的作品,例如鹽月桃甫《萌芽》。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3人,推動臺灣現代美術文化運動發展,促成「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創立,《萌芽》即為鹽月桃甫擔任首屆「臺展」審查員期間,為「臺展」所繪製的作品;經過考證,這幅畫的位置是現今的臺北植物園。

這項特展也呈現石川欽一郎1927年油彩作品《河畔》,由阿波羅畫廊收藏,同為首屆「臺展」作品,曾於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時再發現,畫中是從萬華向大稻埕望去的淡水河。

除此,北師美術館特別從日本迎來3件珍貴作品,1930年由陳澄波製作的《東臺灣臨海道路》,主題是花蓮清水斷崖,此畫長年下落不明,直到2015 年被再發現,睽違90年後首次返臺;西鄉孤月1912年膠彩作品《臺灣風景》,則是現存可知第一幅以臺灣為主題的日本畫,松本市立美術館典藏,研究團隊依據山的走勢,判斷出圖中建物是高雄橋頭的糖廠;陳進的膠彩大作《三地門社之女》,以排灣族族人為主題,曾入選1932年新文展,由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這次也回到臺灣與大家見面。

仿佛藝術之神的眷顧,考察團隊研究期間也有意外發現,呂鐵州的巨作《鹿圖》,呂鐵州擅長花鳥畫,這是他罕見以鹿為主題的作品,再如林之助細膩的膠彩畫《好日》,描繪年輕母親和幼女的日常生活,贏得最後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往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畫冊。

黃土水是臺灣第一位以雕刻聞名的藝術家,《少女》是他就讀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製作,同年捐贈母校太平國小,在百年之後走出校門,踏進北師美術館與眾人見面。

顏娟英表示,展覽受到各界協助,但仍然有些未竟之業,像是黃土水的石雕《甘露水》先前一直找不到下落,這次輾轉找到,可惜藏家不願意曝光,仍與其擦身而過。

其他展出作品還包括,林玉山1963年作品《蘭嶼少女》,畫中達悟族少女身穿白色傳統服飾,戴著貝殼製的配飾;鄉原古統極為考究的彩墨畫《春之庭》、《夏之庭》,逼真程度近似寫生,唯有會在同一季節生長的植物才能入畫。

何德來油畫作品《豆腐》,畫家在妻子病逝後,以畫作回憶兩人共進的最後一餐;石川欽一郎《驛路初夏(郊野)》,推測是畫家在苗栗旅行後的創作。

陳澄波《東臺灣臨海通路》描繪花蓮清水斷崖,暌違90年受次返臺展出。(北師美術館提供)

林之助作品《好日》,細膩的膠彩畫,描繪年輕母親和幼女的日常生活。(北師美術館提供)

呂鐵州的巨作《鹿圖》,此件作品是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罕見以鹿為主題的創作。(北師美術館提供)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以排灣族族人為主題的創作。(北師美術館提供)

何德來油畫作品《豆腐》,在妻子病逝後,以畫作回憶兩人共進的最後一餐。(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少女》捐贈母校太平國小,百年之後走出校門與眾人見面。(北師美術館提供)

石川欽一郎《河畔》畫作主題,是從萬華向大稻埕望去的淡水河。(北師美術館提供)

鹽月桃甫《萌芽》,描繪現今的臺北植物園。(北師美術館提供)

鄉原古統《春之庭》極為考究的彩墨畫,逼真程度近似寫生。(北師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