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音樂故事沙龍Q2臺美嘻哈連線:如果可以,我也想嘻哈到永遠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希望能自身能夠作為臺灣的一個文化節點,夠透過更多音樂人的分享,提供不同的對話與觀點,與更多來自世界的樂迷認識、分享更多美好的流行音樂。「北流音樂故事沙龍」就是期待透過音樂人與故事的碰撞,讓這座島嶼能夠在眾聲喧嘩的紛繁文化中,讓記憶與旋律永傳下去。

 

 

 

從島嶼嘻哈出發,回應國際嘻哈

 

第一季的「北流音樂故事沙龍」以島嶼嘻研社為題,並劃時代邀請到倪重華(倪桑)、朱約信(豬頭皮)、迪拉、Gummy B、榕幫、陳嫺靜和參劈與我們面對面聊嘻哈史。第二季「北流音樂故事沙龍」延續上一季的話題,將嘻哈拉回原生地美國,並與美國在台協會(AIT)合作,邀請美國國務院「Next Level台美嘻哈交流計畫」中的美籍嘻哈藝術家們擔任本次活動的重點講師來賓,包含身兼塗鴉和壁畫藝術家、饒舌歌手、音樂製作人的ArtBridge副總監Phes,隨同Dez(舞蹈)、Rah Digga(饒舌)、Rugged One(DJ)和Jurne(噴漆塗鴉藝術家)。

 

 

5月30日,第二季主題「如果可以,我也想嘻哈到永遠(My Hip Hop, My Journey)」在北流文化館二樓展開。在主持人嘻哈龍虎門主理人國瑞與莫康笙(老莫),帶領觀眾重返1970年代美國嘻哈音樂的源頭。透過北流音樂中心與AIT的合作,主持人帶領著觀眾領略臺美嘻哈之間的傳承與流變,在藝術家們的「嘻哈之旅」中,藉由談話跨域交流,擦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當嘻哈作為一種語言,連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

 

 

活動開始前,北流音樂中心董事長黃韻玲也為本次活動致詞,她說:「北流音樂故事沙龍就是希望藉由不同音樂人的對談、分享,讓大家更了解臺灣的流行音樂,而且,也要聽見世界的聲音。」她提到,美國的音樂在過去,對當時臺灣人的影響非常大,小時候的她也是聽著美軍的排行榜長大的,更不用說後來傳入臺灣的嘻哈,因此,她強調:「嘻哈不只是美國流行文化產業中非常重要的領域,它甚至影響了全世界。其實最早在1990年的臺灣,就有一支由美國臺裔的孩子組成的LA Boys將嘻哈帶到了臺灣,經過了30年,臺灣嘻哈也長成了非常獨特的樣貌。」

 

接著,美國在臺協會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分享她第一次來臺灣是90年代嘻哈在臺灣蓬勃的時候,而這一次是Next Level十年來第一次到臺灣。除了期待未來能跟北流有更深、更密切的合作,她也表示:「今天台上的美國藝術家能夠來到臺灣參與這樣的對談,也體現出嘻哈不僅僅只是音樂,更是一種普世性的語言,讓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夠團結一心。」

 

 

大家普遍認為嘻哈興起於70年代末期的紐約Bronx市重劃區中,其成員以非裔美國人為主,並包括波多黎各裔、牙買加裔、西班牙裔美洲人等非白人邊緣族群。一開始,它只是一種從舞廳或公園發展出來的特殊音樂節奏型式,後來逐漸衍生或加入了種種專業的技術與活動,如唱盤表演者(DJ)、舞廳中負責帶動氣氛的主持人(MC)、饒舌音樂(rap music)、街舞(break-dancing)、噴畫(graffiti)等等。因此,不同的人可能是透過不同的形式接觸到嘻哈的,有的人透過音樂,有的人透過圖像,還有些人則是從舞蹈開始。

 

走上嘻哈旅程,找到與受眾的溝通方式

 

與談中,五位藝術家從自身的生命歷程出發,分享各自的「嘻哈旅程」。在加州柏克萊長大的Jurne小學聽的第一卷錄音帶就是ICE Cube的音樂,那時候變深埋下他對嘻哈的喜愛,後來他成為一名研究幹細胞的科學家,在職業與興趣愛好的衝突下選擇成為純正的嘻哈藝術家。

 

而在盛行嘻哈文化的華府成長的Dez聽的第一張專輯是《The Rain》,他會開始接觸嘻哈,是因為青少年時期會藉由舞蹈找尋「我是誰」,也因為舞蹈,他學會敞開自己,跟與自己不一樣的人相處,甚至幫助自己走出瓶頸與困境。當他提到在嘻哈之旅中遭受的挫折時,他說:「原本,在嘻哈剛開始盛行的時候,DJ跟MC總是一起出來,但現在人們只看得到表面活躍的MC,卻忘了後面還有DJ在創作。以前的團常常有DJ表現的機會,但現在DJ完全變為隱身於幕後的存在,甚至根本沒人看到他們。」另外,從小在紐約長大的Phes也談到了嘻哈之旅的挫折:「塗鴉是一種不需要多作介紹就可以和觀眾產生共鳴的一種藝術形式。這是我之所以被吸引的原因,而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當今盛行的社群媒體上和觀眾進行對話。」

 

 

以嘻哈的方式思考,讓語言回歸訊息傳遞的功能

 

生活在紐澤西的Rah Digga自9歲起接觸嘻哈,她提到:「嘻哈讓我感到最挫折的地方是因為,最開始時嘻哈是用來傳遞訊息的,它是『受壓迫者的心聲』,是在講述這些受壓迫者的人生故事,但如今的嘻哈卻開始走向商業化。原本受壓迫者的聲音,反而成為某些人用來大肆宣傳的聲音。」未來,她期望:「要記得文字是很有力量的。文字是在傳遞訊息的,我覺得嘻哈在當代中傳遞訊息的價值被剝削了,額外抬高了某些聲音,而壓低了本來文字傳遞訊息的力量,這是我們該警惕的。」

 

最後,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Rugged One特別提到:「我要補充,嘻哈於外是很有挑戰性的。當人們不太尊重你所代表的藝術形式甚至沒有尊重你的藝術可以帶來怎麼樣的良善發展,或是沒有真正地尊重、完整地看待藝術的、文化的根源時,我們要想一個問題:當我們在談論嘻哈文化時,到底什麼是嘻哈文化?到底什麼是『Hip Hop Pose』?往往很少有人會往細處探索,但這些文化的細節,卻很重要。」

 

What is your "Hip Hop Pose"?

 

活動尾聲,與談者與觀眾依然沒找到屬於自己的「Hip Hop Pose」,大家在笑鬧中聚攏、合照,當光橫掃的剎那,大家定格著的笑靨也為活動劃上圓滿的句點。

 

 

 

 

圖片來源:放言編輯拍攝

原文網址:北流音樂故事沙龍Q2臺美嘻哈連線:如果可以,我也想嘻哈到永遠

掌握時事,鎖定放言

更多放言報導
怒轟柯文哲「巨嬰」!吳思瑤喊北流鬧劇讓大家看清楚誰不入流:無能不是中央責任!
不只田馥甄、五月天演唱會經典重現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新增嘻哈展區!帶來視聽雙重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