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老街風物志——老屋咖啡館裡的信仰靈光

文:鍾家耀

相約店家做訪問的傍晚時分,外頭忽爾下起大雨,天色一下子昏暗到不能,還幸老街盡頭就是逾300年歷史、作為台灣雲林縣北港鎮「信仰中心」的朝天宮,宏偉的建築被圍繞著的串串紙燈籠照得依然明亮,連帶把對正的中山路也掩映得甚有情調,在兩旁排滿日治時建築風格的樓房與店家之間,便找到這家在正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感覺很有份量的木匾額,金漆寫上當年中藥行名號的店——保生堂,在這楝超過百年歷史的老房子裡,今天它已變成為慰藉心靈的漢方咖啡館。

近年流行保育活化,把有歷史背景的建築復修再用,中外例子非常多,即使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還是有些古蹟能避過被摧毀的命運,在重重障礙之後被復修成藝術、設計、以至文化、歷史的教育中心。若以建築群裡的空間應用來看,開設咖啡館幾乎是改造排行榜的首位,在台灣更是蔚然成風,也許三步一便利店、五步一小食店的街區特色外,咖啡本就是民眾必不可少的生活養分,無論是嶄新設計的新派Cafe,還是復古懷舊的門面,儼如一道台灣專屬的悠閒風景——而這種閑適,跟一幢幢錯落在街頭巷尾、外表修繕得雅致亮麗的老房子是有關的,你以為只有在城市才見到嗎?但其實古物的美,小鎮裡隨處可見。

把老屋變成咖啡館

在清領時代,北港可說是叱吒一時的重要商港,人們流傳「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前,還有「一府二笨」的說法,「府」指的是台南府城,「笨」就是「笨港」,亦即今天的北港,反映更早期於數百年前台灣海上貿易的經濟脈絡,這個見證當年物產交匯榮景的區域,只因其後河道淤積,才漸漸被鹿港取代其港口位置。

但盛世雖過,昔日開闢的街廊與古樸建設猶存,傳統的手工藝與農產小吃,亦收藏著百年來的庶民回憶,而堪稱世界三大媽祖廟之一的朝天宮更是天天「旺場」,讓每年有逾六百萬旅遊人次的北港,成為不少台灣人「一生必到」地方。事實上,進香祈願是台灣人的生活日常,這裡瀰漫著的信仰氛圍,讓一切都沾上宗廟色彩,就像這間前身是當地著名中藥行的咖啡館,去年初華麗轉身之後,在這條舊名又稱「宮口街」的中山路上,飄散著沈實底蘊的咖啡香,也帶點傳奇味。

「鬼屋」

「你知道嗎?地方上有廟宇超過三百年以上的,周邊的土地都值錢起來!」笑稱自己是咖啡館「掌櫃」的地道北港女兒蔡安妮先從歷史說起:「所以宮廟對正的這條老街,百年前就已經非常熱鬧,店舖有多貴可想而知。保生堂的店主陳茂霖醫師,就是在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買下這房子開藥局的,但之前已有好幾個不同的租客了……那時候陳醫師覺得超便宜,後來才聽到『鬼屋』之說!」

咦,這是個神怪故事嗎?蔡安妮解釋,原來據聞當年曾承租此房子經營西服的店東小孩,半夜起床見客廳有身高兩米五黑漆漆又目露兇光的龐然大物晃動,誰知道那竟然是趙公明顯靈——即五路武財神真身,為此而籌建的武德宮就座落在北港的華勝路上,也是到訪北港鎮的信眾不會錯過之處。

對了,陳醫師一家沒有被嚇跑嗎?故事可會這麼簡單,陳醫師非但沒有搬走,更是武德宮的創辦人,他的後人把老屋變成今天的咖啡館,也把傳奇流傳下來。這個當地人可能耳熟能詳的故事,如今走進咖啡館的後廳處,便能在圍著斑駁牆壁上一個財字、以及旁邊那幅珍貴的手繪「武財公」背漆的玻璃屏風上,閱讀這段耐人尋味的歷史了。

中藥行留下的古物

既是神明的發源地,對信眾來說自然是虔誠恭敬的象徵,對平民百姓也多添了傳奇性,而作為外地旅人,有故事的地方總是比較有吸引力,或者說,更有溫度。例如未進門便看見門外騎樓掛上兩隻手工精細的油紙燈籠,在夜裡特別搶眼悅目,那是同在北港開業一世紀的森興燈籠店老師傅的作品;還有那面當年由陳醫師岳父送贈的開業匾額,風雨不改穩妥地懸在門檐下,這不就讓多年來問醫求診的民眾心靈安穩的力量?

咖啡館「掌櫃」蔡安妮繼續介紹從中藥行留下的古物:「吧台後方的是當年的百子櫃,上層放大的藥瓶,下面就放各式藥材,但我們現在沒在用了,怕殘舊的木抽屜再經不起磨損了……還有靠牆邊的整排木架,都是以前盛裝各式中藥材的鐵罐,你看:淮山枸杞杜仲紫丁……可見當年的生意多旺!」

老屋既闊且深

是的,這些已經鏽蝕變黑的藥罐,連同現在店裡供應的意式品牌咖啡罐毫不違和地在不同角落展示著,有一種新舊並存的迷幻。而經過店面的吧台後,是一處擺了兩張墨綠色絨面梳化、旁邊放了一台鋼骨款的座地燈、牆上還掛上當年中醫藥公會的會員集體照的雅座,十分適合想要思考的片刻,昏黃的氣氛也像把心神帶回那個勤儉樸實的古早時代——這個角落,是往樓上的小玄關,相信是那時候店主從二樓的居家到樓下藥店辦公的出入口。

通往後廳的窄廊,一面鋪了六角磁磚,另一面則是不加粉飾的原始木窗框,再進到寬敞的後方,散落著曾是老屋主人的木構家俱,如今便成了顧客靜享咖啡的空間;橫樑下有一排細口型的玻璃窗,透進陽光把一室照得溫暖明亮,這才意識到,老屋的長通型店面加後室格局,既闊且深,這樣子的住屋空間可真羨煞香港人!

感召後世的靈魂與內涵

這裡的「舊」,不是把牆面泥灰與磚牆裂縫保留下來,也不是石屎水泥原始味主導的工業風,而是在一棟尚能保存的老屋裡,從它的基本格局、牆身地磚、遺物痕跡、連同過去主人的生活面貌與際遇忠實地呈現出來,包括,在這裡曾經牽動過鄰里社區,甚至影響著一個地方信仰習俗承傳的民間故事。

「畢竟這裡是財神的發源地嘛,通俗點就是讓顧客也來沾點財氣吧!」蔡安妮笑說:「沒錯,信仰是這家咖啡館的一個很重要元素,但我們也覺得這老屋本身也是很好的空間,散發著很好的氛圍,何不把這種固有的精神力量延續?除了喝咖啡與手沖茶外,往後我們也會辦一些鄉土志活動,甚至推廣工藝職人的分享講座!」

我想,歷史褪不褪色不關事物本身的年紀,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可以感召後世的靈魂與內涵;像蔡安妮最後冷不防語重心長的說:「老房子的特色,其實有種讓人穩定下來的安寧,讓進來的人心好像也踏實了,有種時空凝結的感覺!」

是的,絕對同意!就在這時候,我拿起店裡那份六角木磚餐牌,望著封面那句中藥店行醫施藥的寄語——「保悍長生財滿堂」,在紛亂的世態下,心安自是難求,能否長生通財也是後話,我唯有點杯漢方枸杞咖啡,繼續沉浸在靈光下的片刻安逸。

延伸閱讀
中國央行推「數位人民幣」:除了「三防」,背後還有什麼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