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迎媽祖 雲科大發揮大學社會責發展智能觀光

媽祖遶境第1天,分送糖果,就是分送媽祖祝福
媽祖遶境第1天,分送糖果,就是分送媽祖祝福
媽祖遶境第五天,雲科大藝閣車閃耀登場
媽祖遶境第五天,雲科大藝閣車閃耀登場


北港迎媽祖和北港進香是國家指定重要民俗,雲林科技大學發揮大學社會責任,推出「從心靈遍路到智能觀光」計畫,運用「朝聖廊道」的概念,以「心靈遍路」的想法,用智慧科技方式協助地方觀光;師生更以「媽祖庇佑眾生」為題的藝閣車中,感受臺灣最在地的文化。

北港朝天宮每年農曆3月19日至23日媽祖生日當天,藝閣就像遊行花車,由女子或小孩扮演民間傳說或是忠孝節義的故事人物,沿途還會拋灑糖果、餅乾讓民眾「吃平安」,活動期間,北港整個沈浸在歡樂喜慶中。

 

雲林在宗教文化極具特色,雲科大設計學研究所黃世輝教授介紹大學社會責任計劃「從心靈遍路到智能觀光」表示,計劃源起於日本四國「心靈遍路」運用在「朝聖廊道」的概念,希望以「心靈遍路」的想法,用智慧科技方式協助地方觀光。


特別是媽祖遶境時駐駕的宮廟,黃世輝教授表示,是一座座的美術館,更是臺灣民俗文化的表現。他說,宮廟有各式各樣的工藝,了建築工藝,還要剪黏、交趾陶、彩繪,錫器、木雕和石雕,宮廟就是一座美術館,如果可以善用寺廟,就可以從中學到美術工藝,一方面將「朝聖廊道」中寺廟中的美術工藝,整理好,編成中小學教材。


他認為,將宮廟文化做好的解釋,避免宮廟文化曾被指責的地方,讓宮廟變得更純淨,就是很好的建築教育,美學教育的地方,也是民俗教育的教材;如果宮廟文化可以綜合應用,成為地方振興的重要題材。

 

為了親身感受地方文化,雲科大創設系師生們就在北港媽遶境時「粉墨登場」,藝閣車以「媽祖庇佑眾生」為題;來自馬來西亞的創設系碩士生翁綵琁,扮演的是藝閣車上的靈魂人物「媽祖」,成為眾所期待的焦點。分送糖果時,她覺得自己分送的好像是「祝福」不只是糖果。
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大雨的天氣,只要藝閣車出動,大雨總會立刻停止,讓感覺得神奇。


創設系碩士生劉芯彤在藝閣車上扮演媽祖身旁的侍女,當她看見參與盛會的群眾老老少少,眼神充滿期待的光芒,她說內心好感動。活動結束半個月,仍會在夢見那天的情景。 過去過去對宗教不是很感興趣的她,透過活動,深度了解北港在地文化之後,整個愛上這個地方。


同樣是扮演侍女的碩士生王翊庭參加活動後,覺得文化保存很重要,特別是鮮為人知的藝閣文化,要多加推廣,讓更多人知道。
活動中,藝閣車發電機壞了,讓閃亮的藝閣車在那天的晚上突然黯淡下來,看見藝閣車師父努力想要修復卻做不好的落寞,讓王翊庭很是心疼。一旁的蔡旺晉老師安慰說,藝閣車燈不亮了,音樂也沒有,反而自帶節奏,自帶光芒,不亮變得最亮。


小時候到過迪士尼見過遊街花連的蔡子恆,來自廈門,是雲科大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生,他說,以外地人來,他深刻感受到雲林在地文化。

 

創意生活設計系蔡旺晉副教授是北港人,小學時就有「扮藝閣」的經驗。
他說,小朋友「扮藝閣」得要濃妝上陣,而且在藝閣車上得要待上2-3小時,很辛苦,但是那時「扮藝閣」對小朋友來說,可是一種榮譽。
今年,蔡旺晉老師帶著學生重回故鄉,再次「粉墨登場」;對家郷,他說,真的有很深的情感。


漢學應用研究所謝瑞隆副教授今年也「粉墨登場」,扮演的是王爺。研究民俗的他說,在藝閣車上的視角,不同於過去無數次參觀和記錄的心情。


在傳統八音的助陣下,雲科大以「媽祖庇佑眾生」為題的藝閣車,閃耀登場。
創意生活設計系蔡旺晉老師介紹著雲科大藝閣車,展現「媽祖庇佑眾生」的概念。

漢學應用研究所謝瑞隆副教授介紹「真人藝閣」的演進,也表示,「藝閣」就是為了「神人共歡」雲科大的藝閣車主題是「媽祖庇佑眾生」,為了要「神人共歡」,「扮藝閣」的角色,會在藝閣車上丟獲得媽祖庇佑的糖果或物品。


黃世輝教授強調,媽祖文化,是國家重要民俗之一,特別是朝聖路徑上的建築美學、宗教民俗,底蘊深厚,令人驚艷;而媽祖文化所乘載的更是滿滿的祝福與期待,在社會中具有一股安定人心的神秘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