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辣台妹與小草:政黨需要年輕人支持,但年輕人需要什麼?

文:簡澤偉

在選後的激情散去後,民眾回歸了日常,柴米油鹽、士農工商。而各政黨則持續在各領域進行激烈攻防,網路有網路的戰場;立法院有立法院的戰場。這些激烈舉動都是為了鞏固支持者、與反對者競爭風向主導權,最重要的就是說服在中間游離的無特定政黨立場民眾。

在一般認知下,國人隨著年齡增長,會因不同世代的歷史記憶漸漸形成自己固定的政治頃向。從政治學角度切入,在美國的政治學研究中,1960年由密西根大學Campbell教授等人所出版的《The American Voter》一書,從投票者的心理取向或態度來詮釋投票行為。從先天的生長環境、教育背景再到歷史記憶,隨著時間推移政黨認同且作用力最大、議題評量、候選人形象與選舉過程中的各種事件交互作用,最後形成投票行為,我們可區分政黨認同取向、議題取向、候選人取向三種投票取向。

在這次大選前後,目前檯面上不論執政或在野的政黨都不約而同地向一個族群遞出橄欖枝,那就是年輕族群。

的確,相較於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確立自身政治頃向的年長族群來說,這些年輕人在每次大選都還在創造自己的政治價值觀,雖然任何族群都會因當時的議題與候選人取向而決定是否該是投票。但是在沒有強烈政黨頃向的前提下,年輕人會較容易受到議題取向進而激發自己是否該去投這位候選的的行為。

目前台灣在三黨不過半且總統在立院權利受牽制弱勢局面,大家都想在既有的基本盤繼續擴展到中間族群。我們可以從今年總統大選各大民調看出,代表民眾黨的柯主席在40歲以下的選民中有壓倒性的支持度,以結果來看他也並未被棄保,各方都得到的基本盤的支持。不過在四年前大選,這些年輕人可是壓倒性的支持蔡總統的,畢竟當時有強烈的議題取向。

雖然得年輕人者未必得天下,畢竟年輕人投票取向較不穩定,但失去年輕選票一定會在既有的基礎下慢慢衰弱,也把一代人的政黨認同拱手讓人。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目前三黨的思維:民進黨想喚回失去的年輕人支持;國民黨想創造新的年輕世代族群,畢竟對很多青年來說民進黨執政才是成長記憶,執政黨必然面對許多施政包袱;而民眾黨則是希望把這些選票變成民眾黨的固定支持者,成為有固定票源的政黨。

以此,各政黨也在選後不停的對年輕人喊話,大多數以開放黨工職、優化待遇以及提供獎學金等利多,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其陣營。但是,讓更多年輕人加入政黨,是否能在未來吸引到更多年輕族群支持,在這點我們必須馬上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畢竟每個政黨都有青年部,且政治的輿論陣地在社群媒體中巴爾幹化,不論是近幾年流行的梗圖、短影片跟直播等策略也都是年輕團隊在操刀的。

近年來,可以看到許多政治人物在出訪記者會或是活動時,身旁也有很多青年在側,這表示各政黨已經有相當多的青年軍甚至是幹部。不過如同前面提到的,大多數年輕人會較容易受到議題取向影響投票行為,且對青年族群開放黨職除了納入新技能、新血以外,最重要的應該是將他們這世代的聲音傳遞到中央決策圈並產出能幫助他們的政策。

然而就目前而言,廣納年輕族群入黨出現幾個困境,概括來說就是為黨服務、提升黨宣傳的技術能力以及青年代表臉譜化,都只停留在象徵性質。我們必須先來了解這些年輕族群為什麼會較受議題取向影響,且容易在單次選舉大量轉移支持政治人物的原因。

漂向北方、辣台妹與小草

年輕族群的投票意向從近幾年的地方選舉再到大選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以2018年地方大選為例,現在的韓院長在當年以接地氣的草根形象,喊出讓人淺顯易懂且深入人心的口號,從高雄颳起韓流旋風橫掃整個台灣且影響整個選舉局勢。其中北漂議題更是點出了南部青年所面對的就業問題,必須遠離家鄉到外地打拼。這也勾出許多年輕人心中希望被看見的問題,並轉而支持感覺與他們站在一起的韓國瑜。

許多研究都將這此次效應歸類為民粹,並常常拿之與當年川普勝選作為比較。但民粹話語會得到共鳴,也都立基於部分事實進而被加以改造放大。因此民眾才會感同身受並有感而發。但該旋風在不久也因反送中事件,讓年輕族群在短短一年多大量轉向支持要捍衛台灣的辣台妹——蔡總統——並且創下史無前例的得票數,一舉將國民黨的反撲能量壓垮。

不過從2024年的大選結果可以發現,賴副總統失去許多原本蔡總統的年輕選票,大量年輕人突然就變成了小草,轉而支持柯文哲寄望改變台灣政治局勢。以政黨角度而言,將勝選當成最高原則,要得到年輕族群的支持就必須要有強力的議題去吸引,如同喚起睡狗(sleeping dogs theory)來讓整個政治輿論導向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政黨需要年輕人的原因,畢竟現在的輿論戰已經是快接近零時差並且求新求變。

從上面三位政治人物在當時受到有特定族群大量的支持,不外乎兩個因素:大環境以及議題。

韓院長掌握了深植年輕選民心中的困境,並且利用了地方長期執政的種種包袱,一舉打敗本來必輸的選區,讓他在全國都有高人氣;蔡總統則在中國因素與反送中事件,站好主權立場,成為支持者心中守護台灣的總統候選人;柯主席則是利用藍綠都有既定的政治立場且背負著過往各自的執政包袱,主打打破藍綠為人民創立新的選擇,吸引許多厭倦藍綠的年輕選民支持。

「年輕人代表」與「代表年輕人」都不是重點

回到各政黨廣招青年才俊的層面來看,或許可以幫助政黨在各議題上快速抓重點並且利用新媒體力量搶先拿到輿論主導權。許多東西已經是老生常談,政黨應該好好想想,吸收年輕人能幫助到政黨,但是否能因此幫助到更多年輕人,協助他們處理台灣青年族群長期面對的問題才是關鍵。

年輕族群長期關注的議題主要離不開生計問題,長年薪資停滯以及居住正義問題都關乎著他們未來的生存想像。畢竟共感很重要,將這些年輕菁英納入體制內如果只專注於為黨說好話而非為年輕人發聲,再多的黨公職年輕人出現再海報、宣傳影片或是記者會上,恐怕還是與一般民眾之間隔一層紗,且容易變成政黨間的青年代表出面批評對手,大多只能吸引既有支持者的迴響。

在沒有外部大環境的影響下,大多人會關注內政民生議題。這點尤其對執政黨相當重要,未來新政府背負著過去8年的執政包袱,民眾還是會將矛頭指向新上任的總統。

多數年輕人處於不平等的買賣市場,對於薪資、房價、職場安全、退休福利都需要政府作為他們的後盾。

畢竟台灣在勞資雙方的力量上,少數的資方長期都是主導的一方。且在力求經濟表現下,政府更會需要企業的設廠與資金挹注,站在勞方那邊反而容易得罪資方。且在台灣經濟因地緣政治動盪而逆勢成長的前提下,大多數年輕族群依舊沒有得到實質收益。非科技業的就業群體,依舊面對國內企業分配給員工的報酬不均的問題。

經濟大餅持續發生老闆吃餅員工拾屑的情況,給了站在政府對立面的批判者一個很好的機會,不論是有憑有據還是無的放矢,都容易產生部分共鳴颳起下一個魅力型政治人物旋風。

會引起不滿多為患不均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其他國家的青年投票頃向看出,年輕人在不滿政治現狀的處境下會趨於投給在話語上更貼近他們一方的民粹型政治人物。雖然台灣仍要面對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問題,且對中議題對於台灣的生存空間也至關重要。但中國是長期性問題內政問題會是立即性,不能因內政問題而消耗掉台灣國內對抗中國的民意主流。

政黨當然有他們自己希望社會大眾注意的議題與意識形態,在設法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前,就必須從他們專注的議題去下手。加強了解他們困境與需求,任何政黨不是只是要年輕人站在你這邊,而是要先站在年輕人那邊。

這裡引用賴副總統在選前給年輕人的一封信的其中一段內容做結尾:「參選總統以來,我常被問到關於青年支持度的問題。我的看法是,年輕人的選擇,不是簡單一、兩句口號就能左右。政黨與參選人堅持的價值理念、提出的政策主張,以及對問題重視的程度,才是決定年輕人回答的關鍵。」

期許已成為總統當選人的賴副總統,能用以上承諾與自我要求,來爭取年輕選民的信賴。

延伸閱讀
馬來西亞肯德基會倒嗎?更多本土炸雞快餐店崛起,炸裂的抵制運動能走多遠
《BBC》紀錄片揭「鄭俊英淫聊群」內幕:KBS高層試圖包庇、勝利動粗畫面曝光,具荷拉挺身而出成破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