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攜手地方文史館所 《猴硐煤鄉漫遊》影展紀錄礦業地景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攝影專題作品。由北科大學生陳珮甄、江孟瑾、黃廷睿拍攝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攝影專題作品。由北科大學生陳珮甄、江孟瑾、黃廷睿拍攝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環境肖像作品。由北科大學生彭柏翔、陳昭宇、洪舜凱拍攝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環境肖像作品。由北科大學生彭柏翔、陳昭宇、洪舜凱拍攝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環境肖像作品。由北科大學生黃雋越、孫嘉謙、張志恩拍攝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環境肖像作品。由北科大學生黃雋越、孫嘉謙、張志恩拍攝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攝影專題作品。由北科大學生姚怡如、蕭維信拍攝猴硐礦工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攝影專題作品。由北科大學生姚怡如、蕭維信拍攝猴硐礦工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猴硐煤鄉漫遊》成果影展來賓合影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猴硐煤鄉漫遊》成果影展來賓合影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學生為老礦工掌鏡,拍攝《猴硐煤鄉漫遊》導覽影片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學生為老礦工掌鏡,拍攝《猴硐煤鄉漫遊》導覽影片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環境肖像作品。由北科大學生姚怡如、蕭維信拍攝猴硐礦工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末代礦工攝影計畫》環境肖像作品。由北科大學生姚怡如、蕭維信拍攝猴硐礦工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師生與猴硐礦工文史館團隊於猴硐上課合影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師生與猴硐礦工文史館團隊於猴硐上課合影 (北科大提供)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猴硐礦工文史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合作舉辦《猴硐煤鄉漫遊》成果影展,由北科大學子組成跨院系的拍攝團隊,以5支短片串起猴硐15處煤鄉地景,期盼作為日後地方導覽的學習教材,讓礦業與勞動文化能在世代攜手共創的努力下持續傳承。

 

北科大副校長楊士萱表示,學校前身為臺北工專,曾是全臺首設礦冶工程科系的高等學府;而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猴硐,曾是臺灣煤礦最大產區。2021年春天,北科大正式將通識課程移至猴硐,與當地礦工文史館合作,展開「猴硐礦業與勞動影像行動」USR 種子計畫三部曲,由這座島嶼已無煤炭產出後才誕生的年輕世代,掌鏡紀錄走過煤業時代的礦工前輩,在今日猴硐的礦區舊址上,賣力解說昔日在此工作與生活的身影,別具教育意義。

 

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鄭怡雯指出,團隊不畏疫情阻撓,來自六大學院的20位同學透過一學期的USR通識課程,與猴硐礦工文史館合力完成《猴硐煤鄉漫遊》系列影片,只希望能為這段以生命去拚搏、用肉身去乘載的勞動記憶留下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