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教授創新發明 可望翻轉巴金森氏症治療困境

雙和醫院胡朝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如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求診 (北科大提供)
雙和醫院胡朝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如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求診 (北科大提供)
雙和醫院神經科洪千岱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過往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僅能減輕症狀,無法解決源頭問題 (北科大提供)
雙和醫院神經科洪千岱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過往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僅能減輕症狀,無法解決源頭問題 (北科大提供)
同樣身為病友的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投入七年時間研究,最終成功開發創新治療方法,有機會扭轉巴金森氏症患者的未來 (北科大提供)
同樣身為病友的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投入七年時間研究,最終成功開發創新治療方法,有機會扭轉巴金森氏症患者的未來 (北科大提供)
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出現一線曙光!劃時代發明將有望逆轉巴金森氏症 (北科大提供)
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出現一線曙光!劃時代發明將有望逆轉巴金森氏症 (北科大提供)

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在近期出現一線曙光,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在罹患巴金森氏症之後決心投入研發,成功開創全新療法,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搭配氫水補充,直接從源頭著手、活化已受損的神經細胞元,臨床研究已幫助17名患者告別行動不便、重拾美好人生。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有超過850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580萬人餘生失能、近33萬人死亡,嚴重程度逐年加劇,因此列入神經系統疾病全球行動計畫重點;全臺灣也有近8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且人數持續逐年成長。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鄔定宇說明,巴金森氏症通常會出現手腳顫抖或僵硬無法擺動、走路碎步、面具臉等,影響工作表現與日常行動,且容易產生失智等併發症,嚴重者常導致失能。

 

有「臺灣愛迪生」之譽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迄今累積數十項發明與專利,更投身公益50年,曾於2010年榮獲《富比世》雜誌亞洲慈善英雄排行榜,沒想到卻在同一年罹患了巴金森氏症,從此開啟了深受藥物副作用困擾與輪椅代步的生活。有感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限制,林宏裕教授投入七年時間研究,最終成功開發創新治療方法,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PBM)活化已受損的細胞,同時補充氫水以避免細胞被過度破壞而老化,從根本解決了多巴胺神經元障礙問題。

 

鄔定宇醫師表示,雙和醫院臨床研究已證實新治療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光生物治療合併氫水的治療,很快在第一週到第二週就能有部分療效出現,連續兩週使用下,早晚各15分鐘的治療,改善了17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障礙問題,有機會就此擺脫輪椅、恢復自主行動能力;就算停止治療一週後病人症狀回升,仍較治療前可維持部份的治療結果,初步的研究成果具有未來展望,後續也將展開大型臨床研究,期待能及早讓此療法成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新選擇,讓巴金森氏症不再是不可逆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