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失物招領》主題展 樂高、糖玻璃復刻回憶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北科技大學《失物招領》主題展,即起於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登場,該校文化事業發展系109級畢業生,展示32組多元媒材作品,以創新視角拾回臺灣失落的景物與歷史,例如樂高積木、陶瓷工藝打造學校古蹟「紅樓」,再如「糖玻璃」復刻老房子風景,以「可以吃的玻璃」演繹傳統壓花玻璃的美與甜,每一件都綻放新世代創意思維。

北科大文發系學生李諾表示,這次選擇北科大珍貴文化資產、北市市定古蹟「紅樓」為主題,為了打造作品,從國外網站訂購大量樂高零件,還特別客製化紅樓匾額、北工校徽等積木難以呈現的細節。另外,她將樂高轉換成可複製並小量生產的陶瓷翻模模式,創作出不同時期的學校制服人偶、校園常見的烏龜、小鳥、小魚的生動樣態。此外,她更透過樂高與陶瓷異媒材的結合,形塑出北科生活生態系,歷經8個月與時間賽跑才得以完成,總共花了超過3萬片的樂高積木拼砌起來。

李諾提到,她原本就是樂高積木比賽常勝軍,曾以樂高積木做過許多古蹟建築,例如彰化鹿港埔心羅厝天主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高雄蓮池潭龍虎塔等。

文發系學生趙佑真、郭紫婕表示,刻畫著立體花飾的海棠花玻璃,是許多人對老家的回憶風景,有感於臺灣手工製作的傳統玻璃產業式微,她們希望重新演繹已停產的壓花玻璃,於是選擇與壓花玻璃一樣透光、脆弱的糖玻璃,兩者製作過程極為相似,更增添文創轉化意義。

趙佑真強調,她們經歷不斷嘗試與錯誤,找出合適的成分、比例及溫度,成功仿製壓花玻璃這項經典的建築文化符號,呼應時下流行分子料理的五感體驗,將傳統文化與日常食品結合。郭紫婕提到,她們還在臺灣聽說關懷協會開設工作坊,以觸覺、味覺多感官體驗,帶領聽障兒童認識臺灣傳統玻璃工藝,透過教案設計,讓被遺忘的常民回憶重新被珍視。

文發系學生楊穎超、黃雋越表示,神明出巡、鼓樂喧天,依附於廟宇的軒社是臺灣早期農業社會的民俗娛樂,尤其軒社吹奏的北管音樂有如當時的流行樂。為了協助延續逐漸沒落的軒社文化,他們鎖定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培育接班新血的林口「樂林園」軒社,以4支紀錄片、1本攝影集紀錄軒社的人與故事,用影像留住軒社文化鬧熱聲,讓現代人回味農業社會的流行樂。

北科大文發系學生李諾以樂高積木、陶瓷結合,再現北科大紅樓古蹟。(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文發系學生趙佑真、郭紫婕用糖玻璃重新演繹古宅壓花玻璃。(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文發系學生楊穎超、黃雋越透過紀錄片及攝影集,協助延續林口「樂林園」軒社文化。(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文發系「失物招領」主題展,即起於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北科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