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東進」設立東京聯絡處 烏克蘭戰爭催生亞洲「小北約」?

NATO Secretary General Jens Stoltenberg gives a speech during a visit to Keio University in Tokyo on February 1, 2023.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2023年初訪日,演講的標題就是《北約和日本:以強有力的伙伴關係面對安全新現實》。

作為全球最大的跨國軍事聯盟,北約(NATO)自去年在莫斯科入侵烏克蘭後,在亞洲的活動越趨高調,引發印太區域國家關注。今年5月,日本官方證實北約將在7月東京設立聯絡處,但日本現在無意申請加入北約。

中國外交部立即抨擊北約此舉將破壞區域穩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新聞會上對此消息回應表示,「亞太不歡迎陣營對抗,不歡迎軍事集團。」她強調,北約既然自稱是區域性聯盟,就不應當尋求地理突破。

但是,北約在印太設定第一個正式聯絡處,只有象徵性意義還是具有實質戰略功能?

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ICU)資深副教授奈吉(Stephen Nagy)告訴BBC中文,此舉為日本和北約成員國提供了更多機會進行信息共享,包括就橫跨大西洋及印太地區的安全挑戰進行緊急應變的計劃:「這包含潛在的台海危機、喜馬拉雅高原上的中印邊界摩擦、南海和東海的通信航線問題,以及有關平壤的大規模殺傷性核武器的擴散問題等等,」他告訴BBC中文。

日本國際教養大學(Akit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中國研究助理教授陳宥樺則告訴BBC稱,有關日本要將亞洲打造為「小北約」的說法現階段的可能性低。而日本與北約的互動他認為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至少就短期而言。「北約畢竟距離亞洲遙遠,不太可能看到北約軍隊在亞洲出現,而且北約當下的領袖是美國,而美日兩國已經有美日安保條約。」

German Chancellor Olaf Scholz (3R) greets Japan's Prime Minister Fumio Kishida (L), US President Joe Biden (2L) next to NATO Secretary General Jens Stoltenberg (3L) and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ident Ursula von der Leyen and Canada's Prime Minister Justin Trudeau (R) during a NATO summit at the alliance's headquarters in Brussels on March 24, 2022.
北約已涵蓋了G7中除日本外的6國。

但相關人士都評論,不管北約在印太的觸角能到多深,都已經引起中國警訊,後者與莫斯科將會如何反制北約,會直接影響到中日關係的走向。

目前北約共有31個成員國,其中包含美英等G7中的6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是北約在印太的伙伴國家。

北約東京聯絡處怎麼產生的

北約與日本的互動,在俄羅斯去年入侵烏克蘭之後,越來越頻繁。去年6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出席在西班牙舉行的北約峰會,11月,日本正式加入北約網絡防禦中心。今年1月底,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飛抵東京,拜會岸田文雄。上周,日本共同社披露,岸田凖備參加7月在立陶宛舉行的北約首腦峰會。

事實上,斯托爾滕貝格年初訪日時,便討論了在東京設立北約聯絡辦事處的構想,還與岸田文雄在會後高調發表聯合聲明,除了批評俄羅斯之外,聲明強調面對北京急速強化軍事力量和擴大的軍事活動,強烈敦促東京與北約在提升透明度以及軍控、裁軍與防擴散方面合作。

Japan Air Self-Defense Force"s (JASDF) aerobatic flight team "Blue Impulse" performs during an International Fleet Review to commemo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ation of Japan"s Maritime Self-Defense Force (JMSDF), at Sagami Bay, off Yokosuka, south of Tokyo,
日本預計在未來5年大幅度的提高防衛支出。到2027年度,國防經費將達日本國內生產總值 2%。

今年5月初,日媒披露聯絡處計劃確定後,日本外相林芳正證實消息,首相岸田文雄隨即表明日本沒有加入北約的計劃。五月底,美國網站《中國項目》(The China Project)上周稱,今年3月底北約國防學院校長李提曼(Olivier Rittiman )秘訪台灣,並與隸屬台灣國防部的國防大學校長劉志銘上將會面。消息曝光後,後者低調證實,台灣政府則沒有回應。

北約在印太的活動,開始以日本為主軸輻射到印太區域間。陳宥樺教授認為,北約與日本最近緊密互動應該是烏俄戰爭所驅動的。長期研究中日關係的他告訴BBC,東京判斷北京會從烏俄戰爭中學習可能的武力攻台方式,而北約則評判俄羅斯的背後或許有北京支持。因此,東京或認為「若能抑制北京也就能抑制莫斯科,所以,大概從一年前開始,日本與北約雙方就開始加強聯繫」。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分析此次北約與日本合作有政治及戰略兩種層次。

在政治層次,蘇紫雲告訴BBC,相較於2014年日本與北約的個別伙伴關係,本次更新的「個別化伙伴關係計劃」,主要意義是由「非戰爭軍事行動」(走向「凖軍事行動」的合作。戰略層次上,蘇紫雲告訴記者,現在日本及北約雙方開始採用「多次元嚇阻戰略」,也是日本防衛省多次強調的「多次元作戰」(Multi-Domain Battle )戰略。

多次元戰略的重點在擴大雙方在太空、網絡等空間的深度合作,共享情報提高早期預警效果。同時,也可在技術層面共享先進科技的合作,以防範各類新興的網路攻擊。蘇紫雲稱之這以稱為「零日攻擊」(zero-day attack)做凖備的「零日凖備」,目的是提高嚇阻戰略(deterrain warfare)的效益。

陳宥樺也同意,北約與日本合作,長期下來的看點應該是在雙方如何深化在「應對網絡威脅、破壞性技術、和打擊虛假信息」等領域的合作。他強調,網路防禦是日本當下的經濟安保重點項目之一。這在前一陣子的G7會議上,東京方也特別提出:「所以,日本一定會參考北約在烏俄戰爭中,烏克蘭如何應對來自俄羅斯的網路威脅與虛假信息的經驗」他補充。

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圖示。
北約在亞太並沒有實質軍事存在,美國通過所謂的太平洋「島鏈」進行軍事部署,這是二戰後延續至今的戰略格局。

北京的反應

多數評論都認為,北約與日本的合作一大主軸是開啟與中國在軍事上的較量。

北約確定在東京成立聯絡處的消息曝光後,中國外交部當日立即公開抨擊,措辭強硬。發言人毛寧在記者會上稱,北約持續東進亞太、干預地區事務,勢必破壞地區和平穩定,促推陣營對抗,應引起地區國家高度警惕。上周,毛寧再批評岸田文雄將今夏出席北約峰會的計劃稱,亞太地區不是北大西洋地理範疇,「中方堅決反對引入亞太任何軍事集團;日本應當汲取歷史教訓,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此外,中國官媒北京日報的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在五月也發文批判日本正在把「北約引到中國家門口」。文中批評北約炒作所謂「中國挑戰」,稱其為俄烏衝突的始作俑者,「搞亂了歐洲還企圖搞亂亞太」,並稱日本是「歷史罪孽深重」,「不思悔改,反而大肆擴軍備戰」。

東風-21D彈道導彈
中國部署的東風-21D彈道導彈。五角大樓認為中國通過部署導彈和太空偵測系統加強了第一島鏈內的反介入能力。

中國中山大學教授孫興傑則投書港媒《明報》說,日本與北約的合作,背後可以讓人聯想到20世紀初的英日同盟,即日本寄望與全球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合作,又想借著歐洲處於變動的時期於亂局中確立日本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

他認為,岸田文雄想讓日本國家正常化的動作明顯,將北約引入亞太是將過往美蘇「冷戰陣營對壘也帶入亞太」。

不過,孫興傑分析,岸田的目標未必能達標,因為日本的「國家正常化」,包含在軍事防衛上的動作其實都涉及到日美關係的核心,在日本駐軍數萬的美國,不會完全樂見日本能完全軍事自主,不再受白宮約束。而且,以中國現有的強大國力,也會持續防堵擠壓日本軍事擴張的野心。

不過,也有評論認為,戰後數十年的日本內閣,曾經親美或疑美路線更迭,同時影響到了日美中三角關係,但這種浮動關係,到了前首相安倍晉三後,日本「抗中親美」的印太戰略後已經底定,短期內沒有變動的跡象。而安倍生前一手拔擢的岸田文雄,走的也是安倍的外交政策。

據此觀察未來的中日關係,陳宥樺教授告訴BBC,未來日本可能會「逐漸擺脫二戰發起國的內疚陰影,將破壞當下國際秩序與和平的責任導向北京」。他解釋,安倍以前的日本內閣因為二戰內疚之緣故,對國際事務傾向不聞不問,但習近平上台後,中國與美國或國際社會的外交對抗,讓日本找到理由對國際事務變得積極,特別是在布置包圍中國的網絡,「日本與中國的歷史角色在二戰80年後漸漸開始互換。但這包圍網的目的並非要與中國求戰,而是要嚇阻中國。」

孫興傑則批評日本有意利用俄烏衝突的危機,在亞太地區推展安全化動員,最初是製造「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炒作台灣問題,再炒作日本與俄羅斯的領土糾紛,未來日俄關係如何變化,也是一大問題。

不過,東京基督教國際大學奈吉教授則告訴BBC,即便北京會加強日本與北約的合作,但中日兩國的經濟連接仍然很深,所以預計不太可能看到兩國關係會單單因為北約設立東京聯絡處,就將緊張情勢升高。但他認為,北京可能會通過加強與俄羅斯在日本領土周邊地區的軍事合作回應日本:「這也是向東京發出強烈的信息——在日本自認較脆弱的的議題上,北京與莫斯科會共事合作,並對其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