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摩登生活」展 探討臺灣建築發展脈絡

記者劉昕翊/臺北報導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將於3月23至6月30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展,聚焦1949至1983年間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並規劃6大子題,共展出2百餘件作品、建築圖面、模型、檔案與影像紀錄,以及特別復刻的珍貴模型及設計家具,帶領國人探尋臺灣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文化的變遷與多元且具現代性意義的時代樣貌。

北美館於2021年推動「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之時,同時展開「二戰後至1980年代的臺灣建築」專題研究,更於2022、2023年陸續舉辦「現代與非現代」、「傳統與非傳統:二戰後至當代」臺灣戰後建築論壇擴大討論,最終於今年以展覽方式全面呈現研究成果,由吳光庭、王俊雄和王增榮3位建築學者共同研究策劃,透過「在地現代」、「非典型」、「新生活」等6子題展開,再搭配「建築」揭示臺灣在探求現代性的同時,在政治、社會、宗教、藝術、商業等各面向所經歷的融合或碰撞,並於今(22)日舉辦開幕記者會。

展覽「序曲」首先以北美館典藏的鄧南光《戰後在臺日人拍賣家當》攝影作品,與承襲日據時期折衷洋、和、臺傳統的姜阿新洋樓(1949)模型揭開序幕,帶領觀眾進入戰後多元文化並存的時代氛圍;而在「在地現代」子題中則點出廣泛吸收歐美日的影響,被譽為臺灣第一女建築師的修澤蘭,建築生涯中為許多校園設計建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為如花朵盛開的景美女中圖書館,屋頂圓形天窗和鑲嵌彩色玻璃,帶給師生神聖且舒適的閱讀環境。

另外,「非典型」子題涵蓋國外建築師設計,如入選全球30大重要現代建築的公東高工聖堂大樓,更特別挑選行天宮北投分宮、指南宮凌霄寶殿作為此時期東、西宗教建築的參照,看似延續本土廟宇傳統,卻添入現代結構技術及材料,呈現「現代」的轉化、折衷與多元詮釋。

北美館長王俊傑表示,以建築作為臺灣1949至1983的觀景窗,不僅在於探討建築形式與建築史,更是從當代的角度回望追尋現代化的過程中,對於主體性、何謂理想的現代生活想像及其對大眾的影響。

此外,展期間將配合兒童節延伸適合親子參加的特別活動,更邀請與展覽合作模型製作的8校建築系師生參與「摩登生活實驗室」一日創作活動,透過跨校分組的共創方式,針對建築所處的時空脈絡進行探討與再詮釋,最終實驗成果將展示於美術館3樓3C迴廊,作為展覽的延伸思考。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聚焦1949至1983年間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被譽為臺灣第一女建築師的修澤蘭,建築生涯中為許多校園設計建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為如花朵盛開的景美女中圖書館。(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覽「序曲」首先以承襲日治時期折衷洋、和、臺傳統的姜阿新洋樓(1949)模型揭開序幕,進入戰後多元文化並存的時代氛圍。(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非典型」子題特別挑選指南宮凌霄寶殿作為此時期東、西宗教建築的參照,看似延續本土廟宇傳統,卻呈現「現代」的轉化、折衷與多元詮釋。(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將於3月23至6月30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登場。(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今(22)日舉辦開幕記者會。(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