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明登場
記者劉昕翊/臺北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明(5)日起至12月15日將推出「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聚焦於1950年代末開始嶄露頭角、70至90年代接受國際藝術思潮洗禮,以及X世代後的女性藝術家典藏作品,匯聚28位藝術家、近112組作品及文獻,呈現藝術家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脈絡。
展覽靈感來自英國知名女性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散文集《自己的房間》,指出在女性多重身分之中,附屬角色經常優先於自我,藉此呼籲女性應從爭取屬於自己的空間開始,獨立思考,自由創作,並於由館內策展人蕭琳蓁策劃,以女性文學「自傳體」為架構,參照吳爾芙長篇小說《燈塔行》,借用〈窗〉、〈歲月流逝〉與〈燈塔〉3個篇章延伸成為展覽子題,分別探討日常生活的真實、時光的變遷與生命意義的追尋,邀請觀者隨著作品的軌跡尋得藝術家多重的生命故事;於今(4)日舉辦記者會,由館長王俊傑主持,多位藝術家出席共襄盛舉。
「窗──日常的真實」作品多以家、親人與故鄉為線索、日常生活中一景一物為主題,探討性別角色在這些關係中的影響,揭示個人意識與生命經驗的連結。走進此展區,映入眼簾為韓國女性主義藝術先驅的尹錫男(YUN Suknam)《粉紅色的房間III》(1998),為第1屆臺北雙年展後蒐購之作,以不穩定的粉紅色體現家庭主婦所經歷的不安。「歲月流逝──變遷中覺察」作品著重內省與主觀經驗,專注體會自我內在情感變化與轉折,傳遞生活中所觀察的存有與消逝、傷痛與矛盾,捕捉生命中難以名狀的瞬間;其中,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2005)藉著數位手法使光線與空間的邊界緩慢移動,擬造出時間流逝的靜謐空間。
「燈塔──象徵與追尋」區以燈塔的意象作為目標追尋及生命探索之象徵,盼呈現女性藝術家對自身環境及未來的關注,進而開啟對集體創傷、權力關係、社會荒謬的觀察與體悟;走入挑高的展廳,視線望向蕭麗虹《老梯子》(1991),一群捏塑的泥人奮力爭先恐後地攀上長梯,但爬上頂端才驚覺空無一物;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1997)及侯怡亭《歷史刺繡人》系列(2015)則訴說女性在不同年代的身體勞動史,探尋女性身體政治與社會經濟結構間的錯綜關係。
此外,展期間也延伸規劃3場教育推廣活動,包含,11月2日舉辦策展人導覽,透過專業的視角提供深入淺出的展覽介紹;11月9日書房計畫朗讀x對談,將邀請藝術家郭俞平分享書寫的思路;11月23日不同以往的展覽漫遊,則邀請末路小花劇團以說故事的形式演出。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今(4)日舉辦記者會,由館長王俊傑主持,多位藝術家出席共襄盛舉。(記者劉昕翊攝)
臺北市立美術館明(5)日起至12月15日將推出「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呈現藝術家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脈絡。(記者劉昕翊攝)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匯聚28位藝術家、近112組作品及文獻,呈現藝術家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脈絡。(記者劉昕翊攝)
走「窗──日常的真實」展區,映入眼簾為韓國女性主義藝術先驅的尹錫男(YUN Suknam)《粉紅色的房間III》(1998)以不穩定的粉紅色體現家庭主婦所經歷的不安。(記者劉昕翊攝)
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2005)藉著數位手法使光線與空間的邊界緩慢移動,擬造出時間流逝的靜謐空間。(記者劉昕翊攝)
侯怡亭《歷史刺繡人》系列,訴說女性在不同年代的身體勞動史。(記者劉昕翊攝)
「燈塔──象徵與追尋」區以燈塔的意象作為目標追尋及生命探索之象徵,其中陳展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1997)。(記者劉昕翊攝)
民眾走入「燈塔──象徵與追尋」挑高的展廳,視線望向蕭麗虹《老梯子》(1991)一群捏塑的泥人奮力爭先恐後地攀上長梯,但爬上頂端才驚覺空無一物。(記者劉昕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