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某飯店炒飯擺盤舖墊姑婆芋葉片 2顧客中毒

又有姑婆芋中毒事件 ,今年10月2名民眾晚間在北部某渡假飯店大廳酒吧用餐,食用炒飯後,約10分鐘出現嘴唇喉嚨刺痛、卡卡的等症狀,經衛生局調查,炒飯底鋪墊葉片竟是姑婆芋,衛生局已針對案件進行後續相關處置措施。

圖為食藥署提供姑婆芋、芋頭辨別要點。(圖/食藥署提供)
圖為食藥署提供姑婆芋、芋頭辨別要點。(圖/食藥署提供)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今天在例行記者會指出,這起某渡假飯店食用炒飯後發現姑婆芋中毒事件,主要是業者誤用姑婆芋,修剪葉片後,具有毒性的汁液污染食品所導致,所轄衛生局已針對案件進行後續相關處置措施。

鄭維智說,若餐飲業者需要將植物葉片擺盤或包裹食物,務必確認植物未具毒性,以品質優良供應商為主。姑婆芋全株汁液及塊莖皆有毒,除了誤將姑婆芋葉片作為餐盤擺設使用,在台灣歷年姑婆芋中毒事件,另一種類型是將姑婆芋塊莖誤認為芋頭食用而中毒。

由於近年國內發生多起姑婆芋食品中毒案件,鄭維智提供簡單辨識姑婆芋與芋頭方式。

芋頭葉面覆有絨毛,水滴在葉面上會形成小水滴,葉片呈盾形,葉脈不明顯,與葉面相接葉柄呈深紫色,地下莖具有紫色斑點。至於姑婆芋葉子表面光滑,葉形是廣卵形、基部呈心狀箭形,水珠無法凝結,與葉面相接葉柄呈綠色,地下莖細長且偏黃色。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提醒,部分有毒植物,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也難以辨識,不同種類的有毒植物所引起的中毒症狀不盡相同,輕則腸胃不適,重則傷害中樞神經系統,甚至危及性命,因此,民眾切勿自行採摘或食用來路不明的野生植物。

食藥署統計,今年1月1日至8月31日,食品中毒案件共380案,病因物質前3名分別為諾羅病毒126案、沙門氏桿菌15案及金黃色葡萄球菌12案;期間無接獲姑婆芋食品中毒案件通報,這次記者會提及姑婆芋食品中毒案件是發生在今年10月。

(責任主編:莊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