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全國首開社會處方箋課程 與臺博館跨界合作找回孩子專注力

(觀傳媒新北新聞)【記者蔡宇辰/新北報導】現代社會有不少疾病、症狀並非藥物介入就能治癒,包括孩童發展遲緩、失智等問題反而可透過與社會連結來減緩症狀,臺北醫學大學率全國之先開設「社會處方箋」課程,借助復健科各職類專業師資培育學生,今年並與國立臺灣博物館進一步合作,以遊戲方式找回孩子的專注力。
(觀傳媒新北新聞)【記者蔡宇辰/新北報導】現代社會有不少疾病、症狀並非藥物介入就能治癒,包括孩童發展遲緩、失智等問題反而可透過與社會連結來減緩症狀,臺北醫學大學率全國之先開設「社會處方箋」課程,借助復健科各職類專業師資培育學生,今年並與國立臺灣博物館進一步合作,以遊戲方式找回孩子的專注力。

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率全國之先,於111學年度第二學期推出社會處方箋課程,同時結合北醫大附設醫院的藝術治療師、音樂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以及語言治療師等多名專業人員,迄今帶領逾60名學生共同開發幼兒專注力處方箋,並結合在地幼兒園與公園進行場域實作觀察。

北醫大醫學科技學院羅伃君副教授表示,社會處方箋是近幾年新興的概念,指非藥物介入的醫療模式,不僅關注患者的身體健康,更關注其社會和心理健康,羅伃君強調,社會處方箋的發展基礎主要為了解決疾病所引發的社交互動障礙,患者大部分無法透過藥物治癒,更需要透過與社會的連結來減緩症狀,英國已於2019年成立了社會處方箋國家研究院(The National Academy for Social Prescribing;NASP),發展包括藝術、音樂、文化與運動等相關領域的社會處方箋。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人數在2019年疫情爆發之前,每年通報人數逾2萬5千人,2020年、2021年因為疫情通報人數無明顯波動,但2022年則是首度超過三萬人次,2023年的個案人數創歷年新高,攀升至34,781人,羅伃君副教授副教授指出,的確有許多幼兒園老師反應,疫情後的孩童在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發展較慢,可能因為疫情期間的長期居家隔離,與人互動相對少,環境刺激不足;而戴口罩的措施,孩童也不容易看到對方說話的嘴型與表情,這些可能都是影響整體發展的原因。

而北醫大以專業及豐厚的師資群,共同發展社會處方箋課程,每學期會讓學生選擇不同專業治療的組別,並設計不同的社會處方箋進入臺北市信中非營利幼兒園場域進行實作,期望透過社會處方箋這門課,讓學生開始意識到現在社會及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又如何運用非藥物的社會處方箋的重要性,進而帶領學生實踐社會責任。

北醫大開設社會處方箋課程兩年後,今年特別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於5 月18日推出結合藝術、音樂、語言、運動、生活等五組不同的關卡,皆針對現代科技變遷導致許多3C育兒、父母工作壓力大、與孩子互動的時間變少等問題,以「找回孩子的專注力」為主題,期望透過活動設計陪孩子找回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