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的一口井 曾文賓醫師與烏腳病

經過 37 年的追蹤,共蒐集 1881 例烏腳病病例,找出致病原因加以改善。我用毅力和熱忱把冷門熬成了熱門。──曾文賓

曾獲第十五屆「醫療奉獻獎」的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曾文賓11月22日於家中安詳逝世,享嵩壽九十八歲,讓臺灣醫學界很不捨。

為了緬懷及祝福曾文賓院長,花蓮慈院將在12月20日上午九點舉辦感恩追思會,十點半接續進行「曾文賓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向曾院長在烏腳病及心臟醫學上的學術貢獻致敬。

1950年代,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普遍出現一種怪病,「好像在活人身上進行分屍的凶手!」才 34 歲不過是住院醫師的曾文賓這麼形容,1958 年他加入台大醫學院烏腳病研究團隊。

1958年,曾文賓加入由臺大醫學院葉曙教授等人所組成的「烏腳病」研究團隊,開始到臺南學甲、北門,以及嘉義布袋、義竹等地展開疾病的診治與調查。

這是發生在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區的一種「怪病」,在日治時期就有,到了民國五○年代才被稱作「烏腳病大發生」,引起社會矚目,醫學界也開始展開調查,希望早日獲得醫學上的解釋,從根源著手。

親眼所見,患者四肢末端病變,先是膚色變黑,接著壞死、乾掉,像一條死去的蛇爬上肢體,向上蔓延,因此被叫做「烏乾蛇」。他們因疼痛哀哀叫,最終的命運是截肢、死亡。

鹿港長大的曾文賓曾看見一個三歲的孩子,手指潰爛,四歲時侵犯到一隻腳,五歲時另一隻腳也爛掉,雙腿截肢後最終因肺炎而死。

曾文賓醫師的夫人周翠微口述,曾文賓第一年做田野調查時,每個月得在當地停留一週,第二年則是每兩個月去一趟,「文賓經常在下班後搭夜車南下,抵達新營火車站快天亮,就等清晨六點的第一班新營客運前往鹽水,再轉興南客運到學甲,換台南客運到北門。」幾個醫師和公衛專家還乘坐竹筏沿八掌溪而下,到北門,再由當地衛生所人員用機車載去廟口或病人家,每天馬不停蹄。照片裡這些醫師和公衛人員自己也成了赤腳大仙!

那時居民多半住茅草屋,沒有燈,醫師得把病人先背出去,給他們洗腳,再趁著天光看病,有居民還一度拿掃把把這些陌生人趕出去。曾文賓說他很能體諒居民的心情,因為自卑產生排斥,他們封閉自己、拒絕接受診治,內心其實很苦。

那年還沒升主治醫師的曾文賓,手上有博士論文正在進行,但傻傻的投入烏腳病調查,在那個年代,實驗室十分克難沒有助理,一切自己來,為了研究居民飲用水與疾病的關係,研究團隊在當地養了好幾頭羊,每天請人給牠們喝井水以便觀察,當時也沒有電腦,一筆筆觀察資料要親手抄寫,參考很有限的文獻與資料,用手動計算機去算各項數據,花費很多時間,曾文賓醫師的夫人周翠微說,曾文賓完全沒時間顧家,反倒是孩子會利用放暑假幫爸爸抄寫資料、進行核算,「要不是文賓很有耐心,也沒辦法完成那麼辛苦的研究。」

曾文賓先後發表兩篇烏腳病研究論文,後來被許多國家衛生研究單位引用,目前美國環保署、世界衛生組織,乃至全球多數國家採行飲水含砷量 0.05PPM的標準,也根據他的論文而來。

1990 年代後期,從孟加拉、印度、菲律賓、泰國到內蒙、新疆到貴州十餘國家地區,陸續發現慢性砷中毒流行,防治策略也都來自曾教授發表的第一手資料。

1996 年台灣西南沿海地區開始裝設自來水公共管線,斥資八億,徹底解決飲用水含砷量過高的問題,烏腳病自此絕跡。

(撰文、攝影:大愛行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