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一押一放,人民要相信哪個司法?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5日被羈押禁見,震撼全台,排除綠營的譏諷、白營的悲憤之外,對一般民眾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終極。短短四天之內,北院做出「無保請回」和「羈押禁見」兩個截然不同的判決,民眾究竟應該相信「哪一個司法」?還是台灣的司法真的就如月亮一般「初一、十五不一樣」,民眾遇到司法只能「擲筊」?
柯文哲被羈押後,媒體報導照例專注於柯文哲的編號2772、監所的菜色、脫光檢查肛門等等令人難堪的情節,以及法官自創的成語「迥然若揭」,卻少有人關注此事對民主法治的影響。
柯文哲被押後,國際媒體一定程度的報導此事,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也證實AIT有聯繫溝通。此事未來的走向必然引發國際的關注,畢竟以司法對付在野黨通常都是民主落後國家才會出現的事,未來如果證實司法並不公正,必然會影響國際對台灣民主的看法,以及對賴清德政府的支持。
柯文哲涉京華城案,從9/2到9/5四天的時間,北院及高院共做出了三次的裁決。9/2審理的法官是有「北院劉德華」之稱的朱家毅,裁定理由書中認為,京華城20%的容積獎勵確有違法之情形,但柯文哲「並非都委會之與會人員而無從直接知悉開會情形,自身亦無相關專業」,並非沒有可能是相信專業和彭振聲;而檢方所提的事證「尚未達『有犯罪之高度可能性』之程度」,也不足以證明符合「犯罪嫌疑重大」的羈押要件,所以裁定無保請回。
高院9/4撤銷上述裁定,發回北院更裁。裁定理由書中指柯文哲「積極介入」京華城案,是否如其主張「相信具專業性且為多數決之都委會決議」,而「對本案情節毫無所悉或未曾懷疑」,仍有究明的必要。「積極介入」已經是高院的心證,但仍沒有咬死柯文哲在此案中的角色。
9/5北院由曾被已故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爆料自稱「綠色法官」的呂政燁承審此案,上午的程序庭確定排除檢方所提的新事證,包括都委會執秘邵琇珮以及檢方後來就訊彭振聲等人所取得的證據,只就9/2第一次聲押的證據進行攻防。在這樣的前提下,法界多認為裁定的結果與9/2不會有太大的出入,結果卻是羈押禁見。
裁定理由書中指,柯文哲明知超過560%的容積違背法令,「竟仍執意為之,貫徹意志,迥然若揭」,「確有事實足認被告有因犯罪中且有滅證及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串」;為了保全證據,考量到公共利益,確認無法以具保、責付、限制住居替代,所以裁定羈押禁見。
高院裁定時北檢有送了新事證,但兩次北院的裁定卻是在相同的事證基礎下,為何朱家毅認為「尚未達『有犯罪之高度可能性』之程度」,到了呂政燁就變成「執意為之,貫徹意志,迥然若揭」?這麼重的說詞,幾乎已經是法官對此案完成了心證了,背後的證據是什麼?滅證、串供的證據又是什麼?有媒體報導是因為搜索柯文哲家晚了1小時開門,以及刪除手機對話記錄,那究竟是刪除了什麼證據?又可能跟誰串供?
此外,裁定理由書中還寫到,「偵察係一浮動狀態,隨證據及資料獲得逐漸形成具體之犯罪輪廓,甚至轉成賄賂罪重刑」,意思是現在柯文哲只涉及圖利罪,但也未來可能查出涉及賄賂。但司法不是「無罪推定原則」嗎?既然檢院雙方都沒有證據涉及賄賂,為何法官要將這些寫進裁定理由書?難道是暗示檢方可以「押人取供」,以獲得賄賂罪的證據?
或許有人會說,北院的新聞稿本來就比較簡單,不會有所有的內容,但此案本來就有高度政治敏感性,並且可能引發社會的動盪與對立,不能以一般的案件視之。羈押一個第三大黨的主席,擺到全世界哪一個國家都不是小事,法官至少應該說明關鍵的證據,讓社會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而不是擺出一副誰都不能質疑的姿態,尤其是在全盤推翻前一次北院的裁定,讓社會對司法產生高度懷疑的情況下。
柯文哲有沒有罪跟該不該押是兩回事,柯文哲如果有罪,自然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但過程中應該是證據到哪就辦到哪。這次的過程中,檢方蒐證明顯「落漆」,根本沒有傳邵琇珮就說她「畏罪潛逃」,擺了一個大烏龍,正如某律師所言「開庭前嚇死人,開庭笑死人」,而北院裁定後對外的說明,也遠不能消弭社會的疑慮,甚至對司法更加沒有信心。
對比同樣受矚目的鄭文燦案,桃檢在聲押鄭文燦時所提的證據相當完善,羈押47天就迅速起訴鄭文燦,讓鄭文燦以2800萬交保,並未「押好押滿」,社會沒有任何質疑之聲。而柯文哲案檢方第一次以圖利罪、收賄罪聲押,第二次則僅論圖利罪,目前看來柯文哲羈押的時間恐怕不會太短、甚至還可能二度羈押,與桃檢相比高下立判。
北院兩次的裁定南轅北轍,加深了民眾對司法的質疑,民眾黨已經決定「全黨動員、全國開講」,要以政治對抗司法迫害,未來一段時間社會的對立與猜忌必然會因此升高。檢方必須要加快偵辦的速度、提供更多的證據以昭公信,院方也應該適度向社會釋疑,如果連司法都走到「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地步,不僅司法威信蕩然無存,賴清德一再標舉的「肅貪」也就走到頭了。
柯文哲案不僅國內民眾高度關心,國際也必然會給予一定的關注。若真的求助無門,民眾黨很可能會訴諸國際,指控賴清德政府以司法打壓政敵,屆時國內政情、國際情勢攪成一團,絕對不是賴清德一句「司法獨立」能夠應付的。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