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隔國產鮮乳 食藥署今預告保存期限30天以上應標示「長效鮮乳」 預定明年7月生效

2025年《臺紐經濟合作協定》將全面生效,酪農產業關心進口液態乳品保存期限動輒70天、90天,卻與國產鮮乳同樣叫「鮮乳」,衝擊國內酪農產業。衛福部食藥署今(5)日預告修正「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草案,生乳經過熱殺菌、無菌充填處理,保存期限30天以上者,品名應標示為「延長保存期限鮮乳」、「ESL鮮乳」,或可簡稱「長效鮮乳」,預定明年7月1日正式生效。

「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修正草案,新增延長保存期限鮮乳品名標示規定,只要是生乳以適當溫度及時間組合進行熱殺菌處理後,在高潔淨度環境下近似無菌充填,保存期限30天以上者,乳品品名應標示為「延長保存期限鮮乳」、「長效鮮乳」、「ESL鮮乳」。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指出,國產鮮乳保存期限一般在14天左右,因應國外進口乳品製造處理方式不同,保存期限較長,食藥署為了提供透明資訊,供消費者了解、依需求選購,並採納農業部建議,修正乳品標示規定。

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特聘教授陳明汝說明,所謂「鮮乳」是由乳牛榨下的生乳所製作的,生乳是指未加熱處理、跟鮮肉一樣是生的,經過殺菌處理才成為鮮乳;因殺菌只殺壞菌,裡面仍有微生物存在,因此需要全程冷藏;現在超市、賣場常見有保存期限可達70或90天「鮮乳」乳品,主因是將生乳採100℃以上超高溫殺菌法處理,仍可能有微生物存在,但在無菌環境下充填,加上全程冷藏,因此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陳明汝表示,此次修法針對採超高溫殺菌法,延長保存期限鮮乳品,未來須標示「延長保存期限鮮乳」,名稱之所以那麼長,是來自國外英文名稱「Extended Shelf-Life」所直譯,因此可標示「ESL鮮乳」,考量中文名稱太長,又可稱為「長效鮮乳」。但無論是哪一種鮮乳品,開封後因喪失原有保存條件,都應盡速喝完。

陳明汝說,「保久乳」是以生乳或鮮乳作原料,但是採滅菌處理,把所有微生物殺光,包括孢子在內,並以無菌充填,以及用利樂包或玻璃瓶包裝隔絕外在環境,因此在室溫環境可保存6個月;「調味乳」是以生乳、鮮乳或保久乳為原料;「乳飲品」則多為進口乳粉、濃縮乳冰磚所製作,但不管是哪一種,乳成分仍要占50%以上。

此外,這次修正草案並增修液態乳產品字體大小應依體積調整的標示規定。鄭維智舉例,乳品應在外包裝顯著處標示類別,字體大小依產品體積而定,601毫升以上產品字體需大於等於1.2公分,301至600毫升標示大於等於0.8公分,300毫升以下標示大於等於0.4公分。

鮮乳、保久乳及乳粉產品成分若經過乳脂肪、乳糖調整,也應於品名或外包裝明顯處標示「乳脂肪經調整」、「乳糖經調整」或其他相同意義字樣。鄭維智說,市售乳品有分全脂、低脂或脫脂,乳糖經調整,也需標示「低乳糖」、「無乳醣」等字樣;此次修法並將品名標示納管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及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只要乳含量未達50%,就不能標示為「乳粉(奶粉)」。